公共文化机构线上展风采 疫情之后将成新常态

2020-04-03 18:00:2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摘要】 公共文化服务线上“花繁似锦”(解码线上新风潮)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所有的公共文化场馆关门,所有的线下服务停顿。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力推动

公共文化服务线上“花繁似锦”(解码线上新风潮)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所有的公共文化场馆关门,所有的线下服务停顿。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数字文化服务奠定的坚实基础,再加上人们文化享有方式的变化,催生出了疫情防控期间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景观:老百姓数字文化需求井喷式增长,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火爆异常,“线下关门、线上开花”,公共文化服务为老百姓居家防疫抗疫的枯燥生活带来了心灵藉慰和文化滋养。

公共文化机构线上展风采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到最基层的乡镇社区文化站室,全国几乎所有的公共文化机构都以各自独特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在互联网上展现风采。

各级公共图书馆不仅普遍增加了数字书刊在网上的投放数量,同时针对居家生活的特点,精心策划设计了吸引公众参与的阅读活动,如国家图书馆通过官网、APP等渠道,为读者提供中文、外文资源库以及馆藏特色资源库服务,涵盖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音视频等多种类型数字资源,读者在线上就可以读书看报、收看国图公开课、查阅科研资料。上海等长三角省级图书馆联合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和300多家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展了“阅读马拉松线上快闪赛”,吸引全国1.5万多人,在同一时间齐聚线上共读共赏共答《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并为武汉送去温暖寄语,开创了“以‘读’攻‘毒’”的全民阅读线上新风景。

疫情还催生了图书馆新的“无接触借还书”服务方式。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在以往自助借还书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增加设备,按照“读者网上预约—图书消毒包装—存放智能储存柜—手机短信通知读者—读者自助取书还书—归还图书统一消毒—再次上架流通”的模式,开展纸质图书借还服务,满足了老百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各级文化馆以全新的方式把艺术普及资源、群众文化活动搬上了网络。“云上文化馆”流行的抗疫爱心歌曲视频接力联唱,以独特的方式把温暖励志歌声送到了千家万户。张家港市文化馆利用手机小程序,传播市民居家自拍的才艺表演短视频,邻里街坊通过手机方寸屏幕展现生活乐趣,化解居家烦躁。

许多文化馆将通常点对点、面对面的艺术普及培训课程搬到互联网上,深受追捧,课位常常被“秒杀”。苏州公共文化中心疫情期间推出了5门70多节艺术普及培训慕课,据短短20天的统计,450多万人次浏览,50万人次在线学习。多年来一直倡导和推动的网上文化服务“一站式”“一键通”便民模式,在疫情期间取得了突破。

各级博物馆先后推出300多个富有特色的“云展览”,出现了博物馆关门、展览却看不完的景象。国家博物馆等全国9家知名博物馆联合抖音推出了“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金牌讲解员带着大家足不出户全景式参观博物馆。

文旅部官网开辟了“文化艺术服务专题”板块,实现了对全国主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剧院、非遗展示场馆、文化艺术精品的汇聚和集中展示。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国家数字文化网、文旅e家等平台,策划开设了“众志成城·文图防疫进行时”“不入一线·在家防疫”“同舟共济·做好疫情防控”等多个专栏,截至目前,累计链接分享疫情防控知识220余条,汇总发布各地文图两馆防控疫情信息390余条,推送广场舞、乡村春晚、少儿动漫、艺术课堂、健康保健、美食美景等视频节目近1000个,访问量超过1500万人次。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民文化节“3.28云上文化服务日”,更是把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公共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云剧场”“云讲堂”“云展厅”“云市集”“云赛场”……万般精彩齐聚互联网,一天间1000多万人次网上参与,创造了公众线上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奇迹。

疫情之后将成新常态

疫情期间,网上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景观并不是一天成就、偶然发生的,它建立在近十多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上,体现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从内容到业态的深刻变革,展示了老百姓享用公共文化服务途径、方式的重大变化。

从这个角度看,疫情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出现的新景观、新现象,必将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挥作用,产生深远影响。最为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全社会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疫情时期的特殊性把网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放大了、凸显了,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并不是因为有疫情这样非常的时期才需要。

时代发展到今日,公共文化服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是大趋势,线下服务和线上服务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是常态化方式。这就告诉我们,立足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必须进一步强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补齐不少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短板,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文化服务的新需求,才能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大幅提升。凝聚出这样的社会共识,是这次疫情给公共文化服务长远发展带来的动力。

疫情引发的一些服务新理念、催生的一些服务新方式,也将会在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演化成为常态化举措,持续发挥作用。比如图书馆中进入公共流通领域的图书消毒,疫情之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就出现了,但并不普遍。通过这次疫情,伴随着人们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相信会很快普及,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公共借阅的常规服务流程,进一步说,这也是图书馆服务适应人民品质生活需求、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举措。

再比如公共文化机构的“无接触服务”,像图书馆的无接触自助借还方式、文化馆以网上慕课形式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博物馆美术馆的云端全景式讲解式参观等,如果说在疫情期间还主要是出于阻隔人际接触的考虑,那么在疫情之后,都将演变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便捷性和多样性的新常态、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