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国企积极布局养老产业 方式不尽相同优势日渐凸显
日前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共同发布的《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显示,2000年至2018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0.2%上升到17.9%,预计在2026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仅在上海,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已占户籍总人口数的三成以上。
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使得养老“量”的需求与“质”的提升同时成为社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体系建设的不断推动,不少国企开始加大了对养老产业的探索与布局,也给城市养老瓶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一床难求下的城市养老三大瓶颈
一提起养老,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其对应为“照顾”二字。但有专家提出,“我国老年的需求结构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吃饭、洗澡、喂药这种简单生命维系式的养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城市养老服务在面临“提质”的同时,养老院“一床难求”、医疗护理匮乏等基本问题也广泛存在,城市养老的瓶颈效应愈发明显。
一方面是养老市场庞大需求和养老产业难以高质量支撑供给的矛盾。“公立养老院床位少一直是个痛点。”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区老年协会会长张轶男介绍,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老院是个“两难的选择”,民营养老机构装修好、服务好但收费昂贵,街道的公立养老院价格合适但是床位有限,“想进的人进不了,进去了又觉得拥挤无聊想出来,但一想是好不容易等到的就只能待着了。”由于中国养老市场尚不成熟,民营社会资本投入这一领域的意愿并不高,目前进入者也多集中于高端养老领域,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是来自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低和居家养老周边配套设施缺乏的矛盾。上海中心城区目前尚存着不少弄堂旧里,这些区域深度老龄化的情况颇为严峻。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现有养老机构与场所很难满足老人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对脱离自己的家庭、社区、生活圈去外部机构养老的意愿也不高。因此,如何在社区这样一个小空间里,满足并提升居家养老的需求与品质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医疗需求多层次与养老医疗服务供给浅平化也存在矛盾。“养老需要专业医疗资源的介入,且老人多是需要长期医护的慢病,纯粹的医院救治满足不了养老需求。”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说。但目前看来,需要极强专业性的医疗服务对于很多养老机构来说是供应短板,“不少养老机构就一个简单的医务室,里面是退休的医生和护士,但老年人情况复杂,有的是慢性病,有的是认知障碍,有的不能自理,大家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等级是不同的。”张轶男说。
国企参与城市养老突围增动力
“未来老年人收入多元化将推动需求多元化,不同收入人群的养老需求不同,政府要制定更精细化的政策,同时也应适当放宽规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上海市老年学学会会长左学金表示。当前国资国企正处于加速转型和优化布局的阶段,在养老这种民生保障领域加大投入也将是其推进的方向之一,这也给陷入发展困境的城市养老注入了“突围”动力。
国企参与探索“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养老服务模式。2016年开始营业的上海和养临汾养护院便是由静安区国企上海凯成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的。静安区政府将闲置的酒店和老厂房等物业资产无偿划拨给凯成控股,由他们进行养老院的改建与运营,让其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托底”功能。相对于动辄每月上万的商业养老机构而言,这里2人间每月5000多元,6人至8人间每月3500元的收费在中心城区显得平价不少。而与以往街道养老院相比,大体量、多床位的养护院里医疗、健身、娱乐设施更为齐全。
国企推出“物业+养老”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针对绝大多数生活于社区家庭中的老年人,上海市长宁区利用区属国企新长宁集团作为物业服务企业的优势,推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整合社区闲置资源,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将区域内各小区物业办公室升级为养老服务点,提供助餐、日照、长照等服务;将物业传统的“四保”服务人员(保安、保洁、保绿、保修)经养老业务培训后,为社区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提供助餐、助洁、助急服务等。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小区物业与老年居民间黏合性强的优势,给老年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物业企业转型发展、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新思路。
国资国企“混改”将专业公立医院嵌入养老机构。上海市普陀区镇坪路上,有一家名为“望年荟”的养老机构,它由一幢商务办公楼改造而来,一到四层是三甲医院岳阳医院的特诊部,不但服务养老院,还同时对社会开放。筹建并运营这个养老机构的申养公司,是2015年由上海大型国企地产集团与地产开发商万科,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成立的混合制企业。医药大学下属医院的营养师团队,根据时令变化、老年病针对性治疗,研制了572种标准化的养老菜品,“嵌入的公立医院对内成为养老机构的医护保障,对外辐射整个地区,弥补了‘医养结合’的短板。”上海地产副总裁、申养公司董事长管韬萍说。
方式不尽相同优势日渐凸显
如今全国多地均有国资国企积极进入养老产业,参与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其发展的优势已经开始凸显。目前国企进军养老产业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得天独厚”的养老产品。城市之中有很多土地或物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些闲置资源被国企盘活之后改造转为养老中心,解决了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匮乏而不得拓展养老服务设施的困局。
二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社会资本带入养老产业。国企可以提供存量资产、政府资源,企业引入品牌效应和市场化机制,高等院校则带来医疗资源和技术支持,让医养难合的问题在“混改”过程中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是通过金融方式对接养老产业。中国诚通集团在改组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基础上,设立了3500亿元规模的国企结构调整基金。该基金将用于促进国企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包括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传统产业与养老、健康产业优质资产对接。2017年河南省首支养老产业专项企业债券——由许昌市投资总公司申请发行的养老产业专项债券获得核准批复,这是河南省第一支养老产业专项企业债券。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副研究员熊竞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资国企也面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要求,“去产能”、“瘦体强身”、“寻找新主业”成为国企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以养老产业为企业转型目标,将促进国有企业主业集中化、清晰化。
对于社会而言,国企因土地资源的优势,其主导的养老机构交通便利度和周边配套都相对比较好,而其社会公益性为主的背景之下,价格相对比较低廉,“国企在老年人心中信誉度也比较好,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他们的养老服务。”张轶男说。
章维表示,以上海长宁的实践来看,国企参与能补齐城市养老领域发展的短板,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最终形成在属性上公建与民营并举,在服务对象上满足兜底需求与多样化需求并存,在区域分布上更为均衡的养老机构布局,为老人有尊严、优雅地老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