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国故事中,借东风一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但很显然,登坛做法只是故事中诸葛亮掩饰的手段,正如京剧《借东风》所唱:我料定甲子日东风
三国故事中,借东风一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但很显然,登坛做法只是故事中诸葛亮掩饰的手段,正如京剧《借东风》所唱:“我料定甲子日东风必降。”历史上,主持赤壁之战的是周瑜,他也确实料到了长江上刮东风的便利。
古人预测天气真有这么神奇么?
周公瑾甘拜下风
在漫长的生产和预测过程中,古人根据自己的智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天气预测方法。通过认识天气现象,他们也确实能够做到大略地预测气象变化。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经标有风、雨、雪、虹、雷电了,可见这事也不一定需要超高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农耕民族的智慧
小学时,我们已会背古人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制定的一种指导农事的历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的,基本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
二十四节气影响了农业人口的衣食住行,以节气为核心指导人们根据冷暖雨旱的变化进行适时的农业活动。后来,根据实际生产经验,人们又总结出来了更多的农谚:“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等等。
这里还有另一套秘笈
不过这种节气法只能大致推测季节更替,用于农事。具体的近期天气状况还是难以预知。那么古代官方有天气监测相关的部门吗?有。这就要说到钦天监了。
古代观测设备
钦天监是人们熟悉的部门,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职能是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但其初期职能还是比较宽泛的,很难做到精确地预测短期天气。
到了明清时代,受到西方传教士影响,朝廷建立了“观象台”,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其中著名的有北京古观象台和南京鸡鸣山观象台。只是这些观象台能做的事情还是局限于事后记录天气,预报并非其力所能及。
第一位担任钦天监正的外国人汤若望
朝廷解决不了问题,老百姓还是得自己想法子啊。动物的感觉系统比人类敏锐得多,而当天气将变时它们会行为异常,人们逐渐发现观测动物行为就是一个不错的天气预测方法。
俗话说"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眼前"。这就是说下雨之前气压低,牲畜难以散热,便会张大嘴巴头朝天来散热。牧羊人也都知道羊是“活湿度计”,如果它喜欢躺在屋檐下,天就要下雨;如果羊在草地上蹦跳,则为晴天。
日常求雨摆件?
其他小动物也是预测天气的能手。雨前空气中水汽增加,蚯蚓会出土活动,蚂蚁会因蚁穴变潮而不能安居,离穴乱窜;气压低,昆虫多在低空浮游,蜻蜓为了觅食,往往在离地二、三米处的空中飞行,蜘蛛不会结网;雨后气压变高,蜘蛛结网,意味天气晴朗。
通过观察这些动物,农民们就能大致上了解附近的晴雨,为生产抢险做好准备。
海洋航船怎么办
在地面高台上观察天气和观察动物表现,显然是占据陆地的农民们的心头好。对于那些常年漂泊在海洋上的海员来说,天上的风和云重要性就要高出很多了。
既要掌握宽广的海洋
也要理解变幻的天空
“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吹寒”、“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这些口诀说明不同的风会带来冷暖干湿不同的天气。
其科学原理则是上风口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气流的温度、湿度、携带物质各方面也就大有不同。沙漠吹来的风,可以嗅到沙尘的气息;海上来的风,就带着咸咸的水汽。在北半球,冬季强烈的西北风推着冷空气南下,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寒潮天气;而夏季来自海洋上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也会给带来大量的台风暴雨天气。通过识别风向和风的气味,还真是对预测天气有所帮助。
古人为了测风,还做出过不少发明。例如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乌,安装在“灵台”上使用。经过多次改造后,这种仪器变得越来越灵敏,小风来了也可以转动。魏晋南北朝时候,人们则改用轻便的木头来制造相风铜乌,这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无论是城墙、庭院,还是旅途中的舟车,都可以用它来测风。
比如塔顶的相风鸟
到了15世纪末,欧洲航海者则在阿拉伯水手的指导下,了解了东北信风相关知识,利用它服务于商业贸易船队航行;17世纪,“晴雨计”在航海广泛使用,用以预测风暴,但它实质上是测量气压变化的;19世纪,靠着在航海实践中积累资料,人们开始编制用于海域航行的各种航海气候图,便于航海者设计航线;上世纪50年代,海洋气候图志逐渐系统和完善,并成为航海和航路设计的主要依据……
若不是掌握了科学知识
诸葛也算不出来
即使没有现代的高科技监测手段,人们还是能找到气象预测的好办法。
但相比风,云在晴雨预测方面可能更实用一些。
西汉董仲舒在《雨雹对》中说:“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描述与现代的暖云降雨的理论基本相符。《诗经·小雅》也有云,“上天同云,雨雪雰雰。”意思是,下雪时候的云,在天空中是同色且分布均匀的。确实,在下雪之前,云层常常是比较均匀的高层云;而当下雪时,就变成雨层云了,云的分布同样也比较均匀。
秃积雨云(前)与砧状积雨云(后)
而在夏季,如果即将下大雨,天空会出现一种乌压压的密云,正如苏轼所言,“满座顽云拨不开……浙东飞雨过江来”,这里的顽云就是浓密且含水量丰富的积雨云。积雨云出现之前,可能还会出现一种“炮车云”。这种云底部平坦,顶部隆起,而后顶部逐渐伸展,变成炮车的形状。如果炮车云最终形成,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也就不远了。
看云不仅能预测雨天,也能预测晴天。“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是说如果天上出现了鱼鳞斑一样的云彩,就可以放心地晒谷子了。鱼鳞云实际上是一种透光高积云,云块较薄,呈白色,出现时常预示着持续的晴日。
学会了看云,也就学会了预测天气的实用方法,对于古人的帮助是很大的。
令古人诧异的现代天气预报
以上这些方法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其中有不少方法也确实有自己的科学性,在当时无疑是很先进的了。但仅仅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经验主义的口诀来预测天气,其结果还是难免粗疏,不仅时间间隔不稳定,精确程度也比较堪忧。所以当人们掌握了气象卫星技术之后,这些古法已经很少被使用了,大家都更信任科学的天气预报。
看天气预报还是看小姐姐
不过使用天气预报还是比较麻烦一些,老年人要守在电视机前或者看报纸才能看到预报,即使是年轻人看手机,也有一个操作的过程。如果有人像皇帝身边的钦天监一样,只要张口问一句就能回答天气问题,那该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