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经过2019年的努力,市场业务范围已扩大,今年1、2、3月的客户订单明显比往年同期增多。但目前我们比较担心海外疫情会加剧,因为这会影响到我们已接到的订单出货和后面的
“我们经过2019年的努力,市场业务范围已扩大,今年1、2、3月的客户订单明显比往年同期增多。但目前我们比较担心海外疫情会加剧,因为这会影响到我们已接到的订单出货和后面的新订单。现在就有个别客户通知我们加快生产速度出货。如果这样,这会令我们企业承压。”3月18日,东莞绿源新能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谦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该企业生产电源适配器、充电宝与充电器等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洲与澳大利亚。
不仅海外经济受到肺炎疫情影响,同样国内经济也受到影响,这从1~2月主要经济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可见:3月16日,国家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同时,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
就此,多位受访经济界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1~2月经济活动大幅收缩。因此,今年前两个月的生产、投资与消费数据均出现了下跌。但预计在更多政策支持的帮助下,二至四季度GDP增速有望环比大幅反弹。
3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疫情确实对当前经济运行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但影响是短期的,也是外在的,它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发展势头。
二至四季度GDP增速有望环比反弹
今年1~2月,在投资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019年12月的同比增长7.4%转为同比下降24.5%。分领域来看,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1.5%,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30.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6.3%。
虽然投资整体出现下降,但高技术产业、卫生等领域投资降幅较小,其中一些行业还保持较快增长。官方数据显示,1~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7.9%,降幅小于全部投资6.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16.5%,降幅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小15.0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20.8%,降幅比全部服务业投资小2.2个百分点。在以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医院建设项目带动下,卫生领域投资降幅较小,下降11.2%,降幅小于全部投资13.3个百分点。此外,部分与抗击疫情相关行业投资保持增长,其中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2.0%,高技术服务业中的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增长26.1%。
在消费上,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跌20.5%,但线上销售相对稳健。
瑞银“把脉消费”问卷调查显示,疫情暴发后,大部分人增加了线上消费支出、减少了线下消费和外出就餐。与之对应,1~2月线上销售也相对稳健、仅同比下跌了3%,其中线上商品销售同比增长了3%,远好于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同比下跌20.5%。
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此前同比增长6.9%。“工业生产大幅走弱主要来自生产活动推迟(春节假期延长、劳动力短缺)、严格的交通管制,以及部分供应链受阻,其中制造业活动下跌最为明显(同比下跌15.7%),而公共事业和采矿业走弱则相对温和(同比跌幅分别为7.1%和6.5%),与高频数据趋势一致。”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记者分析说。
整体来看,汪涛认为:“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将保持正增长,其中基建投资有望增长10%,这应能抵消制造业投资下滑和其他领域投资放缓造成的拖累。并预计在更多政策支持的帮助下,二至四季度GDP增速有望环比大幅反弹。”
在汪涛看来,随着经济活动恢复常态,此前被抑制的需求将会从二季度开始得到释放。近期百城交通拥堵延时指数和6大发电集团日均煤耗均明显回升,同时UBS Evidence Lab(瑞银证据实验室)大数据即时预报显示工业活动、出口,以及除汽车和旅游之外的消费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的85%~90%。UBS Evidence Lab“把脉消费”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计划在疫情过后增加消费支出。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持类似看法,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国内经济可能会下降,但是随着复工率越来越高,二季度经济会逐步回升,三季度和四季度会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对于今年全年的经济走势,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预计:“今年经济大概率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V’型反弹概率有限,仍取决于内外需求的恢复状态。”
章俊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因为一方面,目前政府和监管层短期内出台的各项针对疫情的政策已经较为充分。另一方面,海外疫情依然在扩散,且短期内尚难看到拐点。若全球经济增长陷入长周期衰退,则中国国内的既有政策和经济增长红利也难以发挥原有的外溢效应,V型反弹将受到海外疫情的二次拖累。”
未来有望出台更多扶持政策
多数受访人士认为,由于1~2月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明显放缓,因而预计未来可能会出台更多扶持政策。
“政府在政策层面要保持相机抉择的立场,更多的是加大推动前期政策的加速落地,而非一味出台刺激性政策。”章俊对记者说。
在货币政策上,章俊预计,“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一方面,在数量上,央行未来有较大概率在继续实施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结合的复合型降准,在为专项债营造宽松利率环境的同时定向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扶持。另一方面,在价格上,预计央行年内将继续调降LPR利率,调降次数多集中在上半年,以切实降低企业停工和复工初期的融资压力。同时,考虑到基准利率目前发挥和承担‘货币政策信号’的作用,央行未来有必要进行非对称式降息来稳定国内企业、家庭和市场信心。”
章俊还指出,虽然此次降准以普惠定向的形式出现,但依然不难看出,央行本次操作并不是对美联储降息的跟随操作,而是更多的着眼于支持国内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3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综合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贷款利率明显下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
记者还注意到,央行近日实施定向降准,但并未降低MLF操作利率,超乎市场预期。
根据央行3月16日发布的公告,当日实施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同时,开展1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为3.15%,与前次持平。
“MLF操作利率不变显示出前期政策措施的效果还将继续释放的情况下,央行可能并不急于频繁调整政策利率。同时,未来海外疫情变化以及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来看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在价格工具的使用上保持定力,也保留了未来进一步宽松的空间。”瑞银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
不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美联储降息为中国央行降息打开了空间,但也增加了利率下调的压力。
而在财政政策上,章俊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如加大财政贴息,阶段性的对特定行业展开进一步的减税降费,并通过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带动更多基建投资增长,托底经济运行。同时,可以将预算赤字率提升至3.5%,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为新基建提供融资保障。”
在新基建上,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有7省市累计推出超25万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同时5G等新基建的概念也被反复提出。
“国内提出的25万亿元的新基建计划,重点发展七大新兴领域,有别于传统的‘铁公基’项目,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对冲了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同时又有利于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杨德龙认为。
在投资项目上,3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开复工作为稳投资、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抓紧帮助解决各类所有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用工、原材料供应、资金、防疫物资保障等问题,推动各地1.1万个在建重点项目加快施工进度。
该会议同时还强调,加快发行和使用按规定提前下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督促加紧做好今年计划新开工的4000多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后续项目储备。对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等开设绿色通道,尽快实现开工建设。
有迹象显示,国家加大了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1~2月份已下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94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20亿元。
在产业政策上,章俊建议,“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之外还可以推出特定的产业政策,逐步推进产业链企业协同企业复产,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如通过消费信贷支持新型消费和消费复苏、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等。在推动企业有序复产的同时推出多项稳就业举措,保障居民就业稳定。”
盘和林也对记者表示:“投资与消费已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此次出台的政策力度较大且注重可操作性,未来政策应保消费大头,包括汽车消费等。不过,我认为政策应注重民众收入增长与促进就业,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汪涛更是预计,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政府会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除了已公布的财政支持之外,预计政府还会加大在医疗和基建领域的财政支出。而在货币政策上,预计央行还会再降准100个基点(其中3月13日央行宣布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相当于全面降准35个基点),同时进一步下调MLF利率10个基点,推动整体信贷增速反弹至1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