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金融业开放举措——放
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金融业开放举措——放开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QFII/R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限制……随着一系列开放措施的宣布和落地,不仅大批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布局中国市场,海外资金也加速流入,分享中国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在此背景下,一个充满活力、更富有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业态正在逐渐成型。
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看点多
近日,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降低外资银行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在华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在此背景下,外资银行纷纷加紧布局中国市场。专家表示,中国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满足了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的需求,未来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有更多看点。
开放措施不断
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前者主要降低外资银行准入门槛,以及进一步放宽对外资银行的业务限制。后者则更进一步,明确“将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
“《管理条例》的修改和《意见》的发布,是对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今年5月提出的‘拟进一步推出12条对外开放新措施’的具体落实。新措施触及银行业的核心领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安永金融服务合伙人江海峰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步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形式、地域和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在2017年11月10日中国财政部宣布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外资银行的开放举措,验证了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开放、简政放权的承诺,表达了中国支持外资积极参与中国市场,为中外金融企业创造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的志向,彰显了中国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自信。”
江海峰认为,近一年多推出的针对外资银行的开放举措,其背后遵循着相同的逻辑。“首先是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提高外资银行机构的多样性。其次是扩大外资银行机构的业务范围,方便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同时,与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业开放相联系,通过互联互通等机制,扩大资本市场的国际性,从而实现金融市场整体的立体式的开放。最后,鉴于改革伴随着风险,优化银行机构监管规则,建立现代化监管体制。”
“具体来看,新措施取消了外国银行机构来华设立外资法人银行、分行的总资产要求,避免了以往通过资产规模一刀切的准入方式。资产规模限制的取消,有利于资产规模较小但在专业领域突出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有利于丰富银行业主体的多样性,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江海峰进一步分析称,“其次,扩大投资入股外资银行的股东范围,进一步放松对于持股比例方面的限制,全面取消单家中资银行和单家外资银行入股的持股比例上限。这为外资银行兼并收购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规模银行扫清股权比例限制的障碍。第三,新措施进一步放宽了对人民币业务的准入。长期以来,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审批需要较长时间,导致外资银行机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削弱了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本次改革允许外资银行开业时即可同步开展本外币业务,在人民币业务准入方面与国内银行一致化。”
“以上开放政策已引起世界各国金融机构极大的兴趣,许多机构已经或者正在考虑如何加大投资,积极布局中国。期待今后外资银行在中国会有更好的表现,市场份额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江海峰表示。
外资积极布局
针对上述新措施,不少外资银行机构表示认可和欢迎。
花旗银行表示,国务院发布的新举措将有利于促进外资银行更好发展,为外资金融企业创造更透明的经营环境,同时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渣打银行表示,上述措施让外资银行感受到中国正在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同时可分享开放的红利。据悉,今年8月,渣打中国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新增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两家外资行之一,还成为了首家被中国证监会授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外资银行。渣打表示,将进一步在“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规划、人民币国际化、债券市场开放、跨境贸易,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等方面寻找发展机遇,为国企、外企、私企以及个人提供优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表示,中国加速开放金融市场的举措让外资金融机构备受鼓舞,新举措将有助于推动外资在华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提振投资信心。摩根大通将继续加大在华投入,加强业务平台建设,以更好地支持其客户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据了解,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不少外资金融机构争相新设合资券商或提高现有合资券商持股比例至51%。根据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和高盛高华证券两家券商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的申请已于11月1日获得证监会受理。
目前,瑞银已正式控股瑞银证券,持股比例达到51%。摩根大通拟新设的合资控股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和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拟新设的合资控股券商——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均在今年3月13日获得证监会核准,正在筹备搭建过程中。日本野村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古贺信行近期表示,该证券公司“正在加紧准备,计划在年内开业”,并希望将来能在中国全资持股。
除上述3家已确定的外资控股券商,瑞信今年4月宣布,已与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证券”)达成协议,增持其在合资券商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瑞信方正”)的持股比例。根据协议,瑞信将通过增资方式,将其在瑞信方正的持股比例由33.3%增加至51%。该计划相关申请材料今年7月份获得证监会接收,10月份已获得受理通知。
此外,今年3月,新加坡星展银行申请设立外资参股证券的申请材料获接收,据证监会最新审批进度详情显示,该申请已于4月收到证监会补正通知。
竞争不可避免
“外资银行对开拓中国市场一直有需求,国务院发布的最新措施,放宽了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布局的条件,以便其能够在中国金融市场上与中资行平等竞争。展望未来,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不可避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银行诊断中心主任王勇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例如,《管理条例》降低了外资银行分行吸收人民币存款的业务门槛,将外资银行分行可以吸收中国境内公民定期存款的金额下限由每笔不少于100万元改为每笔不少于50万元,可能使中外资银行形成竞争局面。”
“存款业务是银行赖以生存的一项重要业务。随着外资行吸储门槛降低,部分中资行的存款业务可能被‘抢走’。同时,在把握存款业务风控方面,外资行的竞争力可能略胜一筹。”王勇进一步表示。
不过,王勇也指出,相关变化对中资行存款业务的影响有限。“从需求端看,随着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已不再单一地把资金配置在银行存款,更多居民将资金投入各种理财产品,因此,即使降低外资行吸收人民币存款的门槛,对中资行也不会形成太大冲击。从供给端来说,经过多年发展,中资行的经营战略、经营技巧以及科技赋能相关产品和业务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在存款业务的经营上不会与外资行拉开太大差距。”王勇表示。
江海峰认为,除了会在储蓄业务上展开竞争外,中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和人才领域也会展开竞争。“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借贷利差逐步缩小,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突破口。外资银行凭借创新及服务能力、多元化的产品种类和管理机制,在中间业务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其次,随着外资银行扩大在华营业范围,迫切需要大量经验丰富又了解当地市场的优秀金融人才。而外资银行工作环境较灵活、薪金报酬具有竞争力,对高端金融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市场直投渠道开放加速外资流入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外资直接投资渠道持续开放。11月15日,H股“全流通”全面改革推开。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管局”)已宣布,决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以下合称“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同时,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也一并取消。
外资入市将更简便
“在多数国际金融市场,海外投资者入市非常简便。”花旗银行中国区证券服务部负责人蔡美智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外资进入中国的渠道主要有QFII、RQFII、CIBM(银行间债券市场)等直接投资渠道,以及股票通、债券通等间接投资渠道。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和外资对中国投资的兴趣越来越高,简化投资渠道的需求不断提升。
以QFII和RQFII制度改革为例,证监会在征求意见稿中表示,将以QFII规则为基础,吸收合并RQFII规则的内容,合并QFII、RQFII两项制度,境外机构投资者只需申请一次资格。同时,扩大投资范围,除原有品种外,合格投资者可投资于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的股票、私募投资基金、金融/商品期货、期权等,而且允许参与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此外还包括放宽准入条件、优化托管人管理等。
“通过对QFII/RQFII制度进行改革升级,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发达金融市场和全球顶尖金融机构互联互通,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相吻合的。”瑞银中国全球金融市场部主管、QFII业务负责人房东明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
蔡美智表示,QFII/RQFII制度的改革升级,将进一步拓展海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首先,新规允许合格境外投资机构不仅可以投资现货,还可进行大宗商品交易,投资衍生商品、私募基金、借券交易等,非常符合海外资金需求。其次,改革大幅提高了海外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的速度。“几年前,取得一张QFII/RQFII牌照或需要两三年,随着审批程序的缩短,目前大约仅需一个半月。随着审批流程的简化和审批速度的加快,QFII投资渠道必然倍受欢迎。”蔡美智称。“值得关注的是,股票通等间接投资渠道由于入市简便,成为外资进入A股的主流通道。但由于香港证券市场的名义持有人制度,监管层并不能完全知悉是哪些投资者在进行交易,监管难度非常大。而QFII/RQFII制度类似‘实名制’,每个海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一目了然。”蔡美智进一步指出,“宽进严管”是全球监管趋势,QFII/RQFII制度吸引力提升,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对监管而言也是有利的。
那么,直投渠道的进一步开放,是否会对间接投资渠道造成冲击?
对此,房东明表示,截至目前,沪深港通的交易量和活跃度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加之QFII/RQFII制度改革尚待落地,且投资范围与沪深港通存在差异,两个平台或平行发展。“QFII/RQFII制度改革后,海外投资者或根据不同的投资战略需求,在两个平台同时增加仓位,实现共同增长的格局。”房东明强调。
外资流入有望加速
据悉,由于QFII/RQFII额度限制等原因,海外长期资金如保险资金、养老金等尚未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相关改革落地,国内市场或将再次迎来大规模海外长线资金。
不过,鉴于QFII/RQFII的额度尚未用完,有市场观点认为,本次改革的象征意义或大于实际意义。对此,房东明表示,短期来看,改革对海外资金通过QFI-I/RQFII渠道进出的影响不大,但取消限额仍具有非常长远的战略意义。“举例来说,在海外消费时,如果身上有多张信用卡,人们通常会倾向于使用不限额度的信用卡。”房东明称,“同时,开放进程也有先后顺序,如果先放开投资范围,但QFII/RQFII额度有限,也会产生更多不便。简化QFII/RQFII资格审批、取消额度限制、放开投资范围的开放次序,不论对养老金或保险资金的长期大量投入,还是满足海外投资者在不同时点投资国内不同品种的需求,都是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安排。”
蔡美智表示,虽然此前QFI-I/RQFII额度还有一部分没有使用,但外管局取消额度限制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此前海外投资者进行债券投资时,大多通过CIBM渠道,不仅资金进出方便,且可避免占用QFII/RQFII的投资额度。取消额度限制后,海外投资者这方面的顾虑将消失,加之收益汇出的程序即将简化,外国投资者可能会更多使用QFII/RQFII账户进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于投资渠道的整合。”
从投资品种看,蔡美智表示,越是大型或成熟的投资人,投资种类越是宽泛,有“潜力”的资产都可能是其投资对象。证监会即将公布的QFII新规,将进一步吸引不同的合格机构投资者。此外,本次改革放开的私募基金,对海外投资者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与国外存在很大不同。海外市场中,公募基金发展更为蓬勃,而在中国市场,私募基金发展非常迅速。从资产规模看,国内私募与公募可分庭抗礼,同时很多优秀公募管理人纷纷转行私募。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私募基金绩效表现很多时候优于公募。”此外,蔡美智进一步指出,“在新规放开对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后,很多海外机构投资者可投资其集团在中国子公司发行的私募基金产品。虽然这些全球著名的资管公司声名显赫,但在中国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销售成本较高,QFI-I/RQFII制度改革后,外资基金公司发行的私募基金便可不完全依靠国内的销售渠道实现规模增长。”
房东明指出,对于此次QFI-I/RQFII制度改革扩大的投资品种,海外投资者此前都有非常大的投资需求,如金融期货、融资融券等,海外投资者期盼已久,业绩较好的本土私募吸引力同样非常可观。国内商品期货方面,除了已经国际化的品种外,其他流动性较好的品种也对海外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
“中国一直致力于建设全球最好的金融市场,要达到该目标,仅靠散户的力量非常困难,同时也是不健康的。”蔡美智表示,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吸引海外相对稳定和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对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