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力争本世纪中叶建成地月空间经济区 年产值将达10万亿美元

2019-11-01 16:30:43
来源: 观察者网

  【摘要】 据《科技日报》11月1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日前在北京透露,我国力争在

据《科技日报》11月1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日前在北京透露,我国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地月空间经济区。

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科技委成立40周年之际,一院科技委首届科技年会暨2019年CALT论坛于30日在北京举行。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拥抱航天新时代、发展航天新经济”主题,聚焦地月空间、智能航天、商业航天等话题开展交流探讨。

包为民在《关于开发地月空间的若干思考》报告中表示,未来我国地月空间的经济总产值潜力巨大。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我国要开展高可靠、低成本、航班化的进出空间运输系统研究,力争在2030年完成基础问题研究,突破关键技术;2040年建成高可靠、低成本、航班化的航天运输系统;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地月空间经济区。

据了解,地月空间经济区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近地空间、月球引力空间和地月转移空间,其业态包括基础产业、应用产业、开发与利用产业、拓展产业,将由航班化地月空间运输体系、空间资源探测与开发体系、空间基础设施体系三大体系组成。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前后,我国每年在地月空间经济区的总产值可达10万亿美元以上规模。

地月空间是三步走战略的有机衔接

2016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育林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到,相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开始谋划,并且有了目标指向——地月空间。

张育林认为,开展地月空间载人航天活动,既是我国三步走战略的有机衔接,也可以为火星探测等深空载人探测奠定基础。

“因此,谋划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既不会是简单地登月,也不会是目前很难实现的载人火星探测,而是从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角度,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和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谋求开发利用地月空间。”张育林说。

在2019年4月的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张育林再度提到了地月经济区。

他表示,发展地月空间,要推动载人航天由地球中心向地月空间发展转变。地月空间内能够实现以比较经济的方式达到月球表面和近地小天体,是地月空间开发和建设的物质基础。其中,发展新一代载人火箭,将载人登月所需的地月转移飞行器和载荷送入地球轨道,是实施载人登月工程的基础和前提。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突破先进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技术、新型航天器结构材料和制造技术一体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减载控制与智能自主飞行技术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这也是人类开发利用太空的最大瓶颈。

张育林建议,地月空间的发展要脚踏实际、一切从国情出发,要勇于创新、为人类载人月球探测和地域空间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载人月球探测和地月空间发展中的作用,地月空间的发展成果要惠及普通大众。

地月经济区将改变当前社会经济模式

另据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科学报》2018年12月13日的一篇文章,包为民当时曾表示,航天领域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航天产业进入太空经济新时代。这其中,地月空间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太空经济的主要领域和发展的战略空间。

如何推动我国“走向”地月空间?包为民展示了路线图:第一阶段,进一步提升基础空间能力,降低成本;第二阶段,建设航班化运输系统,建立天地往返的地月空间运输体系,初步建成空间经济区;第三阶段,2045年全部建成经济区。

包为民表示,初步估计,到2046年,我们每年在地月经济区的总产值至少达到10万亿美元的量级规模。

“所以,地月经济区的开发必将产生较大的改变,产生很大的效益,也将改变我们当前的社会经济模式。”包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