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 保护AI技术靠专利还是商业机密?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智能产业发展风起云涌。随着主打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如雨后春笋涌现,市场竞争激烈,人员流动频繁,怎样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为各个企业关注的重点。
作为一种刚刚兴起不久的“新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哪些特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的专家弗兰克·德科斯塔(Frank DeCosta)、約翰·马尔卡希(John Mulcahy)及许燕彬。
保护AI技术
靠专利还是商业机密?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或者将技术作为商业机密两种方式保护知识产权。”德科斯塔介绍,商业机密就是将技术作为不公开的秘密,申请专利则是将技术公开,但法律会给予发明者一段时间的技术独享权。两者各有利弊,就商业机密而言,随着产品的上市可能会被对手“反向工程”破解公开。对专利来说,一旦申请未获得授权,也就相当于将技术白白公开了。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有可能导致其存在专利申请的难题。”德科斯塔谈到,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有的发明能够给公司带来利益的有效时间也许仅有两到三年,而专利的申请时间也需要两三年,当你拿到专利时技术也就过时了,这就失去了专利保护的意义。第二,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数学算法非常关键,在申请专利时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算法并不容易。第三,专利中需要撰写“权利要求”,定义技术受保护的范围,而算法的应用范围则很难清晰界定。
“此外,即使你成功获得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利授权,通过专利保护维护知识产权也并不容易。”德科斯塔解释道,维权的前提是证明对方侵权,这需要对其产品实施“反向工程”破解其工作原理和方式。但人工智能技术与算法密不可分,而算法很难通过“反向工程”检测侵权。
“所以,企业在保护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产权时,要谨慎地考虑到底是以专利还是商业机密方式。”德科斯塔表示,如果产品容易被“反向工程”,那么最好采用专利保护。反之,则考虑将其视作商业机密。
如何防止技术泄密?
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中,技术人员跳槽司空见惯。员工是否会在换工作的同时将原公司的核心技术带走?是否可能造成商业机密的外泄呢?
“与中国一样,美国的科技公司人员流动也非常频繁,因‘换工作’导致的商业机密泄露时有发生。”德科斯塔表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员工并非有意泄露商业机密,而是在无意中使用了原公司的技术成果。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这种情况出现。
德科斯塔介绍,第一,可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提醒其在换工作后不要在别的公司使用原公司的商业机密。第二,可以与员工签订雇佣合同,规定员工离职后不能带走商业机密,形成具备法律效力的强约束。第三,可以限制公司员工对商业机密的了解权限,只允许其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机密技术,减小商业机密的知晓范围,同时要经常进行审查,确保保密制度行之有效。第四,公司接收跳槽来的新员工后,要关注其是否使用原公司的商业机密,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对公司造成影响。
德科斯塔补充到,在美国的某些州,法律禁止员工离职后进入原公司的竞争对手公司工作。这种情况发生时,原公司可以采取法律措施阻止员工离职。
“今年5月,我们在两周时间内访问了中国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其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中国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这使我们印象深刻。”德科斯塔认为,保护知识产权的初衷,就是要让这些企业和工程师获得足够的回报,把更充足的力量投入科研,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