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互联网”互相成就 支撑多元化需求

2018-11-08 10:30:13
来源: 人民日报

  【摘要】 “互联网+”与“+互联网”互相成就 支撑多元化需求

通过手机下单游览套餐,网导为你“私人定制”;移动端购买基因检测,健康信息一应俱全;平台上接受运动课程,私人教练隔空指导……旅游、医疗、健康等行业“触网”后,更新了大众对行业的原有认知,升级了消费者对服务的全新体验。

事实上,互联网不再只是一个工具,早已成为生活方式本身。其带来的是技术和理念的更迭,绝非简单地将传统行业从“线下搬至线上”。伴随着消费行为碎片化、移动化、体验化,传统行业的变革也不只是从内到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而是个性化、智慧化甚至定制化的线上线下融合大生产。

如何利用“线上”“线下”优势支撑多元化消费需求,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亟待考虑的问题。而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也为互联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全新机会。“互联网+”与“+互联网”,两者正相互成就。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已然兴起,在强大的技术潮流面前,一切才刚刚开始。

——编 者

网约导游

“一队一案”受青睐

叮!系统显示有新用户提交需求单。90后导游小邢打开携程APP浏览具体信息,随后继续为他先前接单的游客设计行程。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小邢,如今入驻“携程旅游”成了“玩转”北京板块的网约导游。“持导游证5年了,2年前从线下转线上,相比传统旅行团模式,线上服务更要尽可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他告诉记者。

不久前,一位先生想带家中的老人、孩子逛逛北京,在网上预约了小邢做向导。了解到该团队的特殊性,小邢配置了儿童座椅、老人轮椅,安排专车接送,行程相对宽松又满足一家子的偏好。这家人一再感谢小邢:“玩得特别开心。”据了解,网约导游在7—9月等旅游旺季相对忙碌,周六周日几乎无休。“收入确实比过去高,做得好的时候同时段能翻一番。”小邢说。

记者登录携程手机端“当地向导”栏目,页面显示出系统根据手机定位推送的北京人气向导名单。点击某个导游主页,可以看到人员编号、服务次数、路线套餐、确认率、评分留言等信息,页面底端还有“咨询向导”“电话”“提交需求单”等联系渠道。以小邢为例,截至10月27日已服务4600余单。

预订方便快捷,路线私人定制,避开强制消费……近年,网约导游越来越受青睐。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网约导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0%,消费主力从20岁到40岁不等。自2016年国家旅游局启动线上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多家旅游电商公司纷纷“试水”。目前,“去哪儿旅行”“途牛旅游”“飞鱼旅行”等都推出相关服务。

不过,网约导游始终是新生事物。也有游客反映,网约导游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覆盖区域不够广泛、优秀导游供给不足的问题。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有关平台要进一步建立监管体系,提高准入门槛;相关部门应将服务纳入监管,保障好互联网时代游客更多自主权。

基因检测

降低门槛更便捷

不久前,山东姑娘小秦试了一把在线基因检测:下载“23魔方基因检测”APP,进入首页“购买”板块,下单付款后收到商家寄来的唾液采样盒,完成操作后将样本寄回,检测结果一周后就“出炉”了。“花几百元就能了解遗传患病风险、营养需求、皮肤管理等,我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提高身体素质。”小秦满意地说。

随着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不再限于医疗行业。据国内大数据分析公司易观发布的《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分析2018》,去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58亿元,到2022年有望突破659亿元。23魔方、微基因、壹基因、水母基因、基因谱等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公司,逐步进入消费者视野。

“其实大多数中国人都乳糖不耐受”“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姑且就叫蚕豆病”……记者发现,各类基因检测APP中除了提供用户检测结果,日常还推送医学健康知识、最新科研信息等。有网友表示,基因检测打开了认知窗口,更有兴趣了解健康知识和医疗技术。

也有网友担心,“大部分商家会把用户基因信息上传数据库用于科研分析,数据安全如何保障?”一些基因检测公司已对此有所行动。水母基因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公司在数据管理上确保基因数据和用户数据分离,在线上存储用户的名字、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但所有基因数据都是离线存储,单拿到一方数据并无意义。

“消费级基因检测不能包治百病,对于严肃性疾病检测最好前往医院问诊。但不管医院还是公司,其实都会有检测结果不准的可能。”杭州缔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园建议,基因检测要选择口碑好、技术高、资质全的机构。

业内人士呼吁,不同机构选择检测的基因位点不一样,同样的检测项目检测结果也不一样,希望相关部门、高校和医疗机构推动建立基因检测行业标准。

线上健身

无限锻炼“圈粉”多

“有325人正在附近训练。”南京某大学学生小吉刚在宿舍地面上铺完瑜伽垫,手机APP“Keep”就发来提醒训练的通知。读大三的小吉不用再修体育课,但仍要参加每年的体能测试。“我每天在宿舍跟着APP上课锻炼,现阶段还不需要用到运动器械,方便省钱适合学生们。”她拿起手机向记者演示,登录APP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课程,可以添加自己的健身训练计划,还能看到每周好友健身排名情况等。

家在重庆的小龚是个健身达人,由于有增肌的需求,他更倾向于用一些O2O(线上到线下)运动平台进行锻炼。最近,他在乐刻运动APP线上购买了包月会员卡,不仅能在线预约团体操课,还能24小时在线下门店使用专业器械锻炼。“没有捆绑销售或私教推销,相比健身门店更有价格优势,训练时空也更自由。”小龚告诉记者。

目前,线上运动APP分类较为多元。记者下载了一款运动类APP体验,发现其中的课程指导涉及健身、瑜伽、操课等多个类别,分别配套多种训练计划,用户可按照个人喜好、健身环境选择不同的训练。有的在线运动平台则推出线上减脂营,教练线上发布每日健身任务、规定食谱等,用户“汇报”每周身体围度变化数据等信息,还要完成运动用餐等固定“打卡任务”,实现远程减脂指导。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健身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新选择。易观《中国在线运动健身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8》显示,中国在线运动健身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今年4月,运动健康类领域活跃用户近7000万人,其中30岁以下用户群较多。Keep、悦动圈、乐刻运动、咕咚等运动类APP,纷纷“圈粉”。

南京大学体育部老师周娴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运动健身的门槛,普及了健身常识和习惯,但是线上运动APP普遍存在教练资质难保证、训练方式不规范、付费服务缺保障等弊端。建议零基础健身人群最好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训练,避免长期练习错误动作引发运动损伤。

吴 姗 丁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