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张家界”和“四川省重庆市”的常识性错误,可以休矣!

2021-08-06 08:54:09
来源:

  【摘要】 随着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现在人们似乎对“白字先生”已不那么敏感了。尤其在已经很少书写的今天,因为打字的缘故,造成很多文章的错

随着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现在人们似乎对“白字先生”已不那么敏感了。

尤其在已经很少书写的今天,因为打字的缘故,造成很多文章的错白字,甚至成为某种时尚,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

但在公文里出现常识性错误,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这样很可能会误导和破坏读者的认知。

比如把“湖南省张家界市”写成“湖北省张家界市”,把重庆市写成”四川省重庆市"

这有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公务繁忙,一时疏忽造成的。

但连续出现这样的问题,而且看文件来头都不算小,都是省市一级的单位,就真让人有些无语了。

现在,连中纪委都看不下去了,国家监委网站发表题为《公文出错事非小》表示,公文写作和发布应该是严肃严谨的事,政务公众号犯这种常识性错误,实属不该。

解放前,我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文盲。

解放后,经过全国性的大扫盲,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一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受文革十年影响,我们那一代人的文化水平,却很是差强人意。

我还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新到一个企业,在宣传科遇到一位老兄,比我大两岁,他文章里的“办公室”,就永远都是写成“办工室”的。

办公室”的牌子,就挂在我们的门前。

过去在部队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更类似的事情。

有一回,接待外来兄弟单位参观,上“观摩课”,我们的一个副教导员去讲“伟大的祖国”。

也可能是紧张,他接连出错。

其中最经典的一个,就是他自问自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在哪儿呀?在哪儿呀?”

这话本来就有问题,自治区哪来的省会?严格地讲,应该叫首府。

可是他大手一挥,又说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当时我们宣传处长的汗就下来了,忍不住跑了出去。

下面有上百号人呐。

后来有人给他统计了一下,两个来小时的大课,他竟有73处口误加错误。

那时,部队很多人来自农村,文化底子薄,也情有可原。

听我的上司讲,这个教导员,就是胆大、肯干、爱表现,才提拔上来的。

所以,那时把“衷心地”读成“哀心地”,把“酗酒”读成“凶酒”,都不是很大个事儿。

不过,现在我国民众的文化素质早已大幅提高了,如果还会在公开场合犯这类低级的错误,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张家界是湖北的,还是湖南的?

这样的问题,冷不丁一问,还真容易把人给搞糊涂了。

我们国家太大了,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很多地域都特别容易搞混。

我在上海,和很多人聊起老家东北来,竟然发现很多人连东三省都分不清。

我说是吉林的,他说那你是在哈尔滨吧?

同样,我们常说重庆人讲的是四川话,那重庆人是不是四川人呢?

这个问题也容易把人给绕了。

其实重庆早在二十年前就从四川省“独立”出去了,变成了直辖市!

所以,显然不能再说四川省重庆市了。

这些事儿,都是需要有点眼界的,还要有点时事的经验。

而这对一个公务员来讲,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是最基本的素质。

不然的话,在社会上误人误事,就是大事了!

现在的公务员,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的。

文化水平都很高。

老百姓对他们,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退一步讲,现在遇到什么事,都是很好查的!

不懂的,吃不准的,去网上一搜,就什么都解决了,很简单的。

所以说,这事情归根到底,还是个工作态度的问题。

就连审核签发的环节也没把握住,看来有关单位真的是太“马虎”了。

而公文是极具权威性的文件,有范文的作用,和指导的作用,还真马虎不得。

这件事引起了上层的高度重视,还发了文,说“这两起事件暴露了相关工作人员不认真、不严谨,作风漂浮,责任心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党政机关的形象,绝非小事。文件通知、总结材料、调研报告等文稿,错误层出、别字连篇,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决纠正。

这让人欣慰。

毕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如果就这么蒙混下去,还真的难保不会“千里大堤溃于蚁穴”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