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监管市场监管总局对涉嫌哄抬价格的化肥企业立案调查针对化肥市场哄抬炒作、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近日,市场监管
「本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对涉嫌哄抬价格的化肥企业立案调查
针对化肥市场哄抬炒作、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线索,对涉嫌哄抬钾肥等化肥品种价格的生产和经销企业立案调查。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密切关注化肥价格秩序,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
北京:疫情防控不到位,好利来、盒马鲜生等32家店铺被通报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将近期检查中发现的疫情防控意识有所松懈,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的32家店铺进行了通报,32家店铺涉及北京宏达庆丰包子铺、北京好利来食品有限公司宣武门店、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宣武门餐厅、京客隆超市、盒马鲜生西直门分店等。
不履行价格优惠承诺 温州一房地产开发商被罚30万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市场监管局对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履行合同约定价格优惠承诺的行为,处以罚款30万元。据了解,温州市龙湾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多名举报人声称龙湾区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展了缴纳团购费享受折扣活动,但消费者购房后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履行价格承诺。经执法人员调查,该公司确实开展了缴纳团购费享受折扣的活动,共有11户业主参加了该期团购,并签订了团购服务协议,协议上承诺参加团购活动的业主在购房时可以享受5%的优惠。但业主们均未享受到承诺的优惠,只得到部分优惠,未兑现承诺的金额总共297357元。
抽检
安徽:樱花纯鲜味精等6批次食品不合格
近期,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抽检5类食品456批次样品。其中抽样检验项目不合格样品6批次,不合格样品涉及质量指标、微生物指标等问题。不合格样品具体信息为:标称马鞍山鲜味美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芥末油;标称合肥温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樱花纯鲜味精;标称芜湖市真云清食品厂生产的喜片糕;标称安徽麦田风食品有限公司(阜阳)生产的黑米沙拉面包;标称淮北市卡宝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卡宝力淡竹叶水;标称宿州市仙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风味饮料(竹叶味饮料)。
浙江:绿茶、腊肠、鸭蛋等7批次食品不合格
近期,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抽检22类食品439批次样品。其中,抽样检验不合格7批次,不合格项目涉及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达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等。不合格样品具体信息为:余姚市白罗岙生态茶场生产的绿茶;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童云香副食品店销售的腊肠;青田县鹤城街道中心菜市场夏祖勤摊位销售的鳊鱼;桐乡市梧桐街道(振东新区)第二中心菜场张小英禽蛋摊销售的鸭蛋;标称新昌县天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豆酱油;标称温州市齐天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菜园九蔬小饼(咸蛋黄味);标称揭西县佳联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甜话梅。
召回
或导致儿童伤害,福鼎市诚俊商贸有限公司召回部分儿童阶梯坐便器
8月1日起,福鼎市诚俊商贸有限公司召回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期间制造的儿童阶梯坐便器,型号:AD-8008,涉及数量为24408件。此次召回范围内的儿童阶梯坐便器,由于产品使用说明书安全警示缺少儿童使用年龄、承载重量等警示信息,可能造成消费者误操作,而导致儿童伤害情况的发生。
数据
宁波大榭海关查获4万余件侵权商品 涉及“美宝莲”“维多利亚的秘密”等品牌
近日,宁波海关所属大榭海关在浙江某公司申报出口至国外的货物中,发现有部分蛇皮袋包装的化妆品货物,经现场查验关员开箱检查,发现这些化妆品包装简陋,做工粗糙,存在涉嫌侵犯商品知识产权的行为。经清点,现场共查获涉嫌侵犯“Maybelline”“VICTORIA'SSECRET”等商标权的粉底液、唇彩、爽肤水、身体乳等商品约4万余件。目前上述货物已移交后续部门处置。

政策
文旅部:旅游目的地列为中高风险时未出发旅游团必须取消或更改行程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余昌国在发布会上强调,当旅游目的地政府有关部门对旅游发出预警提示或将相关区域列为中高风险等级时,未出发的旅游团队必须立即取消或更改旅游行程,已经在当地的旅游团队必须暂停在当地的旅游活动,配合做好相关疫情的排查工作。
全国道路水路客运班线客票可免费退票
交通运输部消息,自8月4日24时起,此前在道路和水路客运站、客运联网售票平台等渠道已购买道路、水路客运班线客票的旅客,自愿改变行程需退票的,售票单位应当予以免费办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一同办理。
涉疫邮件快件将被拦截和隔离管控
8月4日晚,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贺敏介绍,鉴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将对重点地区运输途中涉疫邮件快件实施拦截和隔离管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地封存或整车退返,并报告所在地疫情防控部门进行排查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继续投运和投递。
提醒
“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专家提醒注射生长激素有风险
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一些民营医院打出“身高70%靠遗传、30%靠后天,定制身高不是梦”之类的广告语。“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官方网站、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