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的决赛,中国14岁小将全红婵创造了奇迹。
要7名裁判共同打分,然后去掉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加在一起再乘以难度系数,才是最后的得分。
最后,她以打破这个项目总得分世界纪录的成绩拿到了金牌。
前些日子就看过记者以前对全红婵的采访,有两个片段印象特别深。
现在她得了奥运冠军,不仅为国家争光,为自己赢得了荣誉,接下来也会有很多经济上的回报。
相信她这个孝顺女儿的心愿很快就能达成,真的有足够的钱给妈妈治病了。
另一个是全红婵面对镜头时童言无忌,坦承自己是因为学习不好才选择跳水,“以为学跳水就不用学习了”。
即使是运动员,也要学习文化课,只不过可能学业压力没有普通学生那么大而已。
有网友感叹,女儿从小就成绩不好,当年不如让她学跳水了。
要知道,全红婵之所以有机会选择去练跳水,是因为有教练发现了她有这方面的天赋,她绝对是一个天才型的运动员。
而她本人也觉得,练跳水要比上学爽得多,这也是她的兴趣。
不过,网友的玩笑也说明了一个教育问题,就是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分所在。
比如我们的义务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
比如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某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他们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比如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通过各级奥赛和保送机制,让这个爱数学、擅长数学的人做数学研究。
可以肯定,从小学一年级就各科都不咋地的全红婵,如果专门读书考大学,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就算全红婵拿不了奥运冠军,让她学跳水,也绝对比让她考大学更合适。
我们当前的教育误区之一就在于,把孩子们都放到文化课学习的赛道上去挤,不管他们是不是适合。
如果成绩不好,就批评他们努力不够,去拿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去忽悠人家。
固然,世界上的孩子可能以“铁棒”居多,但万一是“木棒”呢,最后真的只能磨成牙签。
我们的教育者当然要让孩子努力,但前提是,先帮他找对努力的方向。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