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橄榄绿到警服蓝 看他如何练就警队“千里眼”

2021-08-01 15:42:27
来源:

  【摘要】 「本文来源:华龙网」李春江调试设备。警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1日14时讯(余志斌)在重庆市南岸区,5万多

「本文来源:华龙网」

李春江调试设备。警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1日14时讯(余志斌)在重庆市南岸区,5万多个摄像镜头遍布大街小巷,守护着老百姓的安全。而这些摄像镜头如何选址,如何建设,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南岸区公安分局科技信息化民警李春江。

“通信兵”变身科技民警 推动警营无纸化

参加公安工作之前,李春江是一名有着20年军龄的“老兵”。1985年入伍参军后,他从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排长、连长、营长。期间,他曾参加全军无线电通信比武并荣获第八名的好成绩。20年的军队生涯让他练就了过硬的“通信”技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兵”。

2004年,36岁的李春江转业到南岸区公安分局分局老涂山派出所。当年,所里的接处警、纠纷调解都是使用笔记本手写,唯一的一台台式电脑在户籍室,还经常“扯拐”。胆大心细的李春江及时汇报,积极争取到单位为每位民警配置了一台电脑,并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教大家使用办公软件,实现派出所办公从有纸化往无纸化的初步转变。

后来,在分局刑侦系统上线运行后,李春江主动在网上下载制作笔录软件,手把手地教民警利用软件制作笔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李春江开展镜头建设联网工作。警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特殊的单警装备 让镜头成为“千里眼”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公安工作对科技化提供警务支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李春江凭借自己在部队练就的本领,主动投身到公安科技应用建设当中。

李春江带领同事在户外气温40摄氏度的情况下开展镜头建设联网工作。

烈日、闷热、毒虫、攀高是沿江监控点位勘察的主要“敌人”。一顶遮阳的草帽、一双爬楼顶用的线手套、两三瓶矿泉水、防暑的藿香正气液、预防毒虫叮咬药品,这套“单警装备”是他趟江水、钻丛林、爬高楼的必备利器。

除了饱受毒虫叮咬之痛外,为了找一个理想的高空镜头点位爬楼顶时手被割伤,在太阳下晒过久脸被晒伤脱皮,中暑呕吐,这都是常态。

这套“单警装备”是李春江长期户外开展镜头规划建设的工作实践的忠实记录者:2014年辖区建成公安镜头3000个,2017年 13000个,2019年19000个,2021年53000个。28万人次/月,这是南岸分局民警2021年上半年使用雪亮工程等镜头设备的月频次,位居全市第二。

十年间,在李春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南岸区公安分局镜头的种类从单一的标清扩展为全高清多功能多类别,在线率达到了99%。一个个镜头仿佛一个个“千里眼”,它们各显神通,不分昼夜,为一线民警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立体支撑,守护着辖区老百姓的安全。

从橄榄绿到警服蓝 为民服务初心不变

2020年8月,重庆经历了近年来最大的洪峰,南滨路告急,沿江118个镜头被淹。

灾情就是命令,李春江一方面组织人员做好长嘉汇等沿江楼顶高空镜头运维工作,保证灾情画面实时回传指挥部,另一方面,在洪水还未完全退去的情况下,就立刻投入沿江监控的恢复工作。他趟着淤泥,清理杆体,修复镜头,恢复网络和供电,一天下来皮鞋浸的发泡,脚也泡得变形。

因为保障有力,恢复及时,南滨路沿江镜头在抗洪救灾工作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中一路镜头因能直观的反应洪峰过境的水位,还推给各大媒体进行网络直播,让群众通过手机就能实时了解洪峰过境状况。

从军装到警服,从橄榄绿到警服蓝,李春江始终坚守初心为人民服务。今年7月,李春江被评为建党100周年“优秀共产党员”。他说,自己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十六字总要求,为公安科技信息化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