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30日上午,在东京奥运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27岁的中国选手汪顺以1分55秒00的成绩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16枚金牌,这也是中国男子
7月30日上午,在东京奥运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27岁的中国选手汪顺以1分55秒00的成绩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16枚金牌,这也是中国男子游泳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看到汪顺夺金的消息,国家游泳队的运动营养师于良也在朋友圈激动的晒出了和汪顺的合影,发文祝贺中国游泳队喜提第三枚金牌。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参加奥运会的国家游泳队队员能够从饮食上做到科学合理,队员们和营养师还专门有一个“东京奥运村-就餐打卡”群。运动员每天都会将自己吃了什么东西,拍照发到群里,而于良等营养师也会在群里对运动员每餐要怎么吃进行“远程指导”。
提前一个多月开始调整 饮食随训练变化改善
游泳是一项在特殊环境下的体育运动,运动员需要克服水的阻力,同时受到水温的影响。激烈的泳坛竞争,要求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 这使游泳运动员的体力消耗大于一般体育运动项目。游泳运动员的日训练能耗通常为4000-5000kcal/d(男子)和3400-4000kcal/d(女子)。而具体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则要根据运动员的基础代谢、训练强度和营养品摄入的比例来具体确定。
为了备战此次东京奥运会,国家游泳队的营养饮食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调整了。于良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游泳运动员每日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占总能量的15-16%,其中优质蛋白质会占到60%以上;脂肪占25-30%;碳水化合物占55-65%。“这样的一个比例,大概能满足运动员一日的能量所需。”于良说。
训练计划的调整直接会影响到营养比例的搭配。于良介绍,热量的摄入要根据三个指标来具体确定。首先就是基础代谢值,每名运动员的肌肉含量、身高体重、以及年龄性别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到基础代谢值。其次就是要视运动员每天的训练强度而定。在比赛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有些运动员可能会有减脂、增肌等不同的需求,所以针对这些方面会有计划的进行营养干预。除了这些之外,运动员们还有一些营养品的摄入,这就需要营养师在日常的饮食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方面也是营养师考虑热量配比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到了赛前一个月的时间里,运动员的体重管理全部暂停,不再进行增肌减脂方面的训练;赛前十天左右,运动员每日的训练强度逐渐减小,以便让他们留存体能。“对于训练方面出现的变化,在饮食方面我们会相应的做出改善。”于良说。
餐餐“远程指导”章鱼小丸子竟能当主食
根据本次东京奥运会疫情防控的要求,于良等营养师并未随队一起进驻到奥运村中,但在饮食方面的监督并未因为遥隔两岸而有丝毫的松懈。于良会根据奥运会的赛程节奏和运动员实时保持信息沟通,根据赛区的餐饮供应情况,对运动员每日的摄入比例进行远程指导。
在赛前的两三天的时间里,于良首先对奥运村饮食的供应情况进行简单的了解,根据当地的饮食特色来建议运动员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多少。“有些当地的食物我们的运动员不太了解它的成分构成,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出一些指导。比如说章鱼小丸子这种食品,我们平时可能认为它只是一个零食,但根据各种成分的比例来看,实际上它完全可以当做一种主食来摄入。”
而具体到每天每餐的饮食,于良会要求运动员们在吃饭之前都在群里“打卡”。运动员们在进餐之前,都会拍摄餐盘里的食物发给营养师们“检查”,“如果这一餐蛋白质的含量太少,我会提醒他们再去多拿点含蛋白质的食品;如果他们主食拿的太多,我会建议他们少吃点。”于良笑着说。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在“什么时候吃”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于良告诉记者:“每顿饭的用餐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如果是平时训练的日子,我们通常会把进餐时间安排在训练开始的一小时前;如果当天有比赛的话,我们是要保证运动员在比赛前的三小时就完成进餐,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比赛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状态。”
根据运动员喜好 给他们加点餐
在于良的眼里,奥运冠军汪顺是个活泼开朗的小伙,“虽然平时的训练很苦,但是你经常会看见他哼着歌小曲,对谁都是笑眯眯的。”
作为一名27岁的游泳老将,在国家队的这几年里,汪顺的“浙江胃”早已内化成了“训练胃”,在饮食方面格外的自律,没有很强烈的地域色彩和个人喜好。
“像有些刚进国家队的小队员,比如说老家是湖北的,他们就特别喜欢吃辣,我们也会根据他们的口味搭配不同的餐品。还有些小姑娘喜欢吃甜品吃零食,那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中午的时候稍微给她们搭配一点。”于良说道。
“他们在赛场上劈风斩棘,我们就在后方做好后勤准备工作。”在于良最新的一条朋友圈里他写道:“中国游泳,全面开花,开启全新时代!”
实习生 孙卿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白龙
[ 北京头条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