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班杜拉身上学习到的事情

2021-07-29 18:46:00
来源:

  【摘要】 今天起床看到朋友在刷,阿尔伯特班杜拉去世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妈呀,我一直以为他是弗洛伊德那个年代的,没想到却是21世纪,他老爷

 

今天起床看到朋友在刷,阿尔伯特班杜拉去世的消息。

 

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妈呀,我一直以为他是弗洛伊德那个年代的,没想到却是21世纪,他老爷子还活着”

 

第二个反应是难受“我知道他还活着的同时也知道他死了”突如其来的悲伤了起来。

 

在没有接触社会认知心理学家之前。

 

我在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精神分析以及维果斯基的理论中疯狂跳跃。

 

我知道他们的假设,思考都各有各的道理,以及能解释很多。

 

但就学习这件事。

 

我会发现,我的学习并非是强化而导致的。

 

也并非是因为自我期待而开始的,甚至动机我也一直没有搞清楚我内心的动机从何而来。

 

最近发展观已经最接近我对自我的理解了,但我还是觉得我的学习没法这样去解释。

 

因为我有时候并非只是学我够的上的,还有够不上的。

 

直到,偶然的有一天接触到了“波波娃娃实验”。

 

不知道为啥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有种感觉好像很多我以前困惑的点开始打开的那种新奇体验。

 

波波娃娃实验,简单复述一下是。

 

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个小电影,电影中,有个成年人殴打一个波波娃娃甚至吼叫的片段。

 

一群孩子,有的观看了这个电影片段,有的没有。

 

但会发现那些看过暴力示范的孩子更可能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去殴打或者去吼叫波波娃娃。

 

哪怕其实那个空间有很多其他的玩具。哪怕本身他们并不愤怒,也没有人告知模仿会带来什么奖励都没有,就自然的学会了。

 

这个挑战了行为主义的一个经典假设,即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强化和奖励引导的。

 

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并不需要鼓励或者强化,他们只是单纯的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要素是,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

 

这个之所以影响我颇深在于,我理解了为何争吵的家庭的下一代,那个孩子更容易和他人吵架。

 

哪怕他们因为害怕吵架而扼制自己但在亲密关系里,依然会出现。

 

我也理解了言传身教这件事。

 

同时理解了自己,为啥从小注意有意识不学习父母的情况下,依然很多行为保持的一致。

 

根源在于社会影响。

 

大脑不区分好坏,看到了重复越多,自然学会而后再现。

 

这并非道德问题也并非内心想与不想的问题。

 

而是每个人最终的行为其实体现了他一直所处的环境。

 

这点在我去做咨询的时候,依然帮助了很多。

 

比如我看到一个来访者,特别谨慎小心翼翼的时候,便知道从小他的生活环境,要么是父母是这样的,要么是父母是反过来的。

 

而心理咨询可以重新改写大家之后的认知行为的根本,并不在于所谓的关系。

 

而是在于咨询师本身的行为反应以及创造的空间自由和安全度。

 

于是很多时候,我发现还是一个模仿学习的问题。

 

并非只是镜子。

 

来访者意识到她表达脆弱表达对咨询师的不满,咨询师的反应和他遇到的人都不一样,新的经验产生新的行为也产生。

 

而这也一直是我做心理咨询尝试去做到的,提供新的经验的模板。

 

并非指责,暴力,安慰,同情,控制,等等日常常见的反应。

 

而是相信,支持,鼓励,看到,理解这些。

 

是的就像班杜拉老爷子说的“如果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摸索该怎么做,那么学习将变成一个复杂又危险的过程”

 

是的,哪怕确实从小的经验有很多不好,社会这个大学依然可以去找到幸福的人去模仿学习,直到收获自己的喜欢幸福和美好。

 

这样想去和大家交流其实,都是学习的过程。全天下的路都可以看看而后走出大家未走出的自己的路。多好玩。

 

班杜拉的理论第二次惊艳我的,便是自我效能感。

 

如果说,社会影响告诉我要去努力找到更好的环境,去学习模仿。

 

自我效能感则告诉我,个体对自我控制能力的信念。

 

“我觉得这件事我能行”可以真的带来行。

 

面对挑战的时候,你会为之一振全力完成你的目标,还是会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提不起劲儿而放弃?

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可以预测行为处事的动机水平、自我感觉,以及之后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生活总是充满了挑战,但无论是大大小小的考试测验,还是千头万绪的工作难题,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都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我们关于自己处事和应变能力的信念,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还可以预测我们是否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社会经验和交互决定论

根据班杜拉的观点,个体的自我系统(self-system)包含了一个人的态度、能力和认知技能。这个系统在我们如何感知情境以及我们如何对不同情境做出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个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自我效能感。

这个比起人本主义有些没有根据的自我相信。

这个理论更多的的带给我思考。

原来需要有效的成功,才可以积累自我效能感。

所谓有效的成功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带来的。

而是难的事情真正做到带来的。

因此有意识的给自己挑战而后做到,同时观察学习其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及庆祝成功。

所以我养成了,哪怕觉得目前其实已经很好,但还是会设立挑战挑战去实现,以及时常看传记看一些其他人的努力的过程。

我开始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努力为之付出的全心全意的过程。

其实看到班杜拉说的那句话“足够相信自己能力的个体将困难的任务作为需要去征服的挑战,而不是需要避免的威胁”。

因为这句话,我那时候确认了,我就想做难的事情,哪怕是证明我的愚蠢。

因为我实在看到太多人觉得是威胁自己,担心自己会表现的不够聪明了。

那要不然我就去证明我的愚蠢算了哈哈。

总而言之之所以,我喜欢班杜拉,其实更多的在于,他的理论特别符合我从小的经验。和建立的世界观。

以及从此得出来,要多去关注身边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吸收新的经验。

同时注意去挑战困难,获得自我效能感以及自主性。

做这些并不是为了成功,而是准备成功。

在成功前我想就是要去积累这些,对自己的相信,对周围优秀的认可。

总之我一直觉得,班杜拉的理论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两块。

同时横跨了认知行为社会影响全部串联起来。虽然上学的时候就寥寥几笔。

皮亚杰,斯金纳,弗洛伊德等等都篇幅众多。

但于我而言,他确实是我真正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开始。

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

影响了我对心理学的理解。让我觉得一个理论原来可以衍生那么遥远的时间空间影响着一代代。

大师就是大师。哈哈。

以此文吊念一下班杜拉,他或许不知道我还是个小小的粉丝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