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建筑前五月新签合同1.41万亿占年度目标37% 投399亿攻克“卡脖子”技术研发费率首超2%
中国建筑(601668.sh)在2021年刷新全球建筑业订单纪录后,今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6月17日晚,中国建筑公布了2022年前5个月的经营简报。2022年1月至5月,公司新签合同总额为14073亿元,同比增长9.1%。
《长江商报》记者指出,2021年,中国建筑业成绩突出,全年新签合同金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创下全球建筑业订单纪录。
同时,公司盈利能力优异。年收入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创历史最佳成绩;净利润514亿元,同比增长14.4%。
在2021年年报中,中国建筑曾表示,2022年努力实现新签合同金额超过3.85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2.01万亿元。
基础设施业务增长34.6%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在国内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绝大多数300米以上,许多技术含量高,复杂的结构形式由中国建筑承担。
2022年1月至5月,中国建筑新签合同总额为14073亿元,同比增长9.1%。
具体来说,在建筑业务方面,新签订的合同金额为12812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房屋建筑业务9382亿元,同比增长7.8%;基础设施业务3377亿元,同比增长34.6%;勘察设计业务53亿元,同比增长14.3%。
从地区上看,公司前5月建筑业务国内业务12407亿元,同比增长13.6%;海外业务405亿元,同比增长19.2%。
实物量指标方面,在建面积1343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6%;新建面积94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5%;竣工面积60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1%。
在房地产业务方面,合同销售额达到1262亿元,同比下降23.5%,合同销售面积4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3%。
可以看出,该公司在前5月的一些业务面临着轻微的压力。然而,光大证券认为,近期房地产政策升温(由于城市政策,抵押贷款利率降低等),基础设施投资上升到国家战略水平,并观察到公司的建筑订单和房地产土地收购的改善。作为房地产和建筑业务的领导者,其业务质量在多次测试下仍具有较强的韧性。虽然房地产和建筑业务在短期内面临压力,但中长期显示出竞争模式优化和利润改善的迹象。
总的来说,今年以来,中国的建筑稳定性也很出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基础设施业务。2022年1月至5月,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实现33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6%。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建筑的基础设施业务一直在增长。2019-2021年,公司基础设施业务分别实现收入3181亿元、3484亿元和4100亿元。
其中,2021年,我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不断优化业务转型,实现规模快速增长。全年新签合同金额8439亿元,同比增长24.1%;收入4100亿元,同比增长17.7%;毛利428亿元,同比增长45.1%,毛利率10.4%,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3.25%
科技创新是我国建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长期以来,中国建筑一直致力于科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突破。2017-2021年,中国建筑投资研发费用分别为27.93亿元、76.21亿元、172.9亿元、255.2亿元、399.3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继续加强科研,第一季度研发费用58.9亿元,同比增长93.25%。
其中,2021年,中国建筑全力攻克卡颈技术,公司年度科研资金投入首次超过2%。
受此影响,2021年,中国建筑碳纤维千吨电缆锚系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工程应用,刷新了世界公路桥梁领域碳纤维电缆应用的最大跨度记录;国内第一台IABM智能装配桥机,开启了公司桥梁装配建设的新开端。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公里特殊桥——宜昌吴家岗长江大桥,国内建设标准最高的城市环线快速通道——武汉城市四环建设项目,徐州地铁3号线一期试运行。
同时,公司还成功开发了工程建设软件底层图形平台技术,并发布了自己的软件品牌。
此外,中国建筑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詹天佑奖15项,鲁班奖35项,奖项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获得专利授权12233项,其中发明专利876项,年度高水平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达到公司历史最佳水平。
截至2021年底,公司获国家科技奖80项,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05项,国家主编,行业标准97项,专利授权46088项(其中发明专利4051项)。
截至2021年底,中国建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工程建设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人。公司研发人员29561人,占8.03%。
值得一提的是,从R&D人员结构来看,我国建筑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人数达到26390人,占R&D人员总数的89.27%;R&D人员40岁以下24659人,占R&D人员总数的83.42%。根据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数据,公司R&D人员本科以上员工比例和R&D人员比例均位居行业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