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凯盛科技5.44亿现金收购疑为输血棋局 大股东货币资金70亿待偿债务381亿悬顶
凯盛科技(600552.SH)作为上市主体,被誉为安徽省首家央企整合优质样本的资本运营。
5月31日晚,凯盛科技宣布,公司计划从控股股东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盛集团)收购三家公司,扩大产业链。
凯盛科技表示,这三家目标公司都是公司新显示业务的上游制造商,拥有多项核心技术,是行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代表。然而,从今年第一季度的经营业绩来看,这三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收购仍有一定程度的溢价。
备受关注的是,本次交易以5.44亿元的现金支付,这对凯盛科技来说是困难的。截至今年3月底,凯盛科技账面货币资金4.54亿元,相应债务26.74亿元,其中短期债务16.15亿元,流动性明显不足。
基于此,市场质疑凯盛科技借此次收购为大股东输血,因为凯盛集团偿债压力更大。根据上海清算所披露的财务报表(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截至今年3月底,凯盛集团有息负债达到381.57亿元,货币资金仅为70.32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只有1.06亿元。
奇怪的现金关联收购。
凯盛科技有利于扩大产业链,通过收购资产来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但现金交易将给公司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根据公告,凯盛科技计划收购洛玻集团洛阳龙海电子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海玻璃)、洛玻集团龙门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门玻璃)、蚌埠中国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蚌埠中国显示)100%的股权。
凯盛科技对此次收购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司表示,收购是公司向上游产业链拓展的新显示业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从下游玻璃加工切入电子玻璃基材行业。未来,通过业务整合和技术进步,公司将具备钠钙玻璃、中铝玻璃、高铝玻璃等系列显示基材的能力,更好地与公司消费和车载显示业务进行产业链协调,帮助公司提高在显示材料领域的发言权。
凯盛科技公司表示,该交易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司将致力于新显示和应用材料的共同发展,以科技创新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为中心,将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产业集团。本次收购的龙海玻璃、龙门玻璃、蚌埠显示器均为信息显示玻璃生产企业,是公司新显示业务的上游制造商。
那这三家目标公司的资质呢?
截至今年3月底,龙海玻璃总资产4.98亿元,净资产1.93亿元,第一季度营业收入0.48亿元,净利润789.18万元。龙门玻璃总资产0.97亿元,净资产-5.08亿元,第一季度营业收入917.44元,净利润-650.10万元。蚌埠市总资产8.10亿元,净资产7.80亿元,第一季度营业收入0.24亿元,净利润-79.34万元。
2021年,蚌埠市龙海玻璃、龙门玻璃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0亿元、1673.34万元、1.37亿元、460.50万元、72.62万元、744.67万元。
上述数据显示,龙门玻璃资不抵债,今年一季度几乎没有营业收入,损失惨重。蚌埠中显也处于亏损状态。
凯盛科技收购了一家资不抵债的严重公司,令人惊讶。
截至今年3月底,上述三家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总额为4.65亿元,评估值为6.01亿元。由于标的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后和转让协议签订前,共有5706.70万元的股息和补偿与洛阳玻璃的过渡损益(已完成),交易需要减少5706万元,最终交易价格约为5.44亿元。
可见本次交易溢价1.36亿元,溢价率约为29.23%。
凯盛科技自身盈利能力不强。2013年,公司净利润达到1.45亿元,2012年至2015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2016年至2019年净利润分别达到1.21亿元和1.57亿元。
自2012年以来,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从9.71亿元增长到63.24亿元,增长约为5.51倍。相比之下,该公司在过去的10年里没有增加收入和利润。目前尚不清楚该收购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有多大影响。
由于凯盛科技本身流动性不足,现金收购有些奇怪。
截至2021年底,凯盛科技货币资金6.40亿元,其中存款、司法冻结等因素限制1.97亿元。相应的有息负债达到27.5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4.54亿元,有息负债26.74亿元,财务压力没有明显改善。
涉嫌转让亏损资产支持凯盛集团。
凯盛科技收购受到市场批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什么公司要收购一家资不抵债严重的公司,用现金支付?
在正常情况下,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的资产大多是高质量的资产,培育成熟的资产。更不用说龙门玻璃今年第一季度几乎没有营业收入和损失了,仅净资产为-5.08亿元就会让凯盛科技头疼。凯盛科技收购后,至少需要注入5亿元以上,使其净资产成为正式资产。
此外,在上市公司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大股东通过参与固定增长和提供财务援助来帮助上市公司缓解财务压力。在注入高质量资产时,大多数人选择通过发行股票进行交易,这不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压力。当然,现金交易方便快捷,但会大大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负担。
凯盛科技金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什么要通过现金交易收购大股东的资产?分析人士表示,大股东的财务状况可能更糟,需要上市公司输血。
事实上,凯盛集团的财务状况确实很差。
凯盛集团多元化发展,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展示材料和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优质浮法玻璃和特种玻璃,以及中央应用研究院。去年12月,凯盛集团计划发行2021年第七期超短期融资券,规模5亿元,募集资金偿还公司有息负债。这被市场视为借新还旧。
根据当时披露的募集说明,2018年至2020年,凯盛集团有息负债分别为206.99亿元、240.57亿元和264.35亿元。截至2020年底,公司调整后全部债务为332.96亿元,调整后全部债务资本化比例为74.26%,处于较高水平。公司现金短期债务比例为0.27倍,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较弱。
问题是凯盛集团盈利能力不强。2018年至2020年,公司合并范围内营业利润分别为-1.29亿元、0.18亿元、7.73亿元、5.11亿元、6.87亿元、10.35亿元。利润总额明显高于营业利润,主要是非经营性损益。三年来,政府补贴分别为5.44亿元、6.54亿元和1.25亿元。
2021年,凯盛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3.42亿元,净利润仅为1.72亿元,同比下降61.92%。今年第一季度,其营业收入为61.50亿元,同比下降18.35%,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下降32.52%。2021年和今年第一季度,营业外收入分别为1.87亿元和1.17亿元。在今年第一季度1.17亿元的营业外收入中,0.62亿元是政府补贴。
债务压力依然突出。截至2021年底,凯盛集团有息负债365.69亿元,其中一年内需要偿还的有息负债217.61亿元,公司货币资金81.07亿元(含有限资金)。到今年第一季度末,货币资金减少到70.32亿元,有息负债增加到38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