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雷能拟再募15 81亿扩产 近四年55份公告涉股东密集减持
新雷能(300593.SZ)93.SZ)试图利用这一趋势,通过再融资大规模扩
根据再融资计划,新雷能计划通过固定增长筹集不超过15.81亿元亿元,用于建设特种电力扩建项目,突破产能瓶颈。
自2017年初上市以来,新雷能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9月底,公司总资产为23.24亿元,比上市前夕5.71亿元增长约3.07倍。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0.36亿元。2021年,公司预计净利润将达到2.53亿元-2.77亿元,同比翻倍。如下限计算,其净利润将比2017年增长约5.97倍。
在二级市场,新雷能也表现出色。2020年5月28日,其股价跌至8.12元/股。今年2月14日,受市场波动影响,其股价跌至42.51元/股,但累计涨幅也达到423.52%。
但净利润倍增,股价大幅上涨,股东频繁减持。今年1月19日,新雷能披露,股东王红欣减持130万股,达到减持计划的一半,套现约0.70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自2018年以来,新雷能已发布50多份与股东减持有关的公告。
大规模再融资谋扩产。
上市第六年,新雷能计划进行大规模再融资和大规模扩产。
近日,新雷能披露了固定增长计划。公司计划向不超过35个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的a股,募集不超过15.81亿元。本次募集将用于特种电源扩建项目、高可靠性SIP功率微系统产品产业化项目、5G通信及服务器电源扩建项目、R&D中心项目等建设,其中4.70亿元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在上述项目中,特种电源扩建项目和高可靠性SIP功率微系统产品产业化项目计划分别募集7.85亿元和1.45亿元。
针对特种电源的大规模扩张,新雷能表示,目前,随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升级,对电力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目前,公司的许多核心产品生产线已接近全负荷生产状态。虽然通过合理的订单规划和增加运行时间来保证产品的交付时间和质量,但产能不足限制了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公司计划通过项目建设突破产能瓶颈,提高现有特种电源的生产能力和自动化、智能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
高可靠性SIP功率微系统产品产业化项目是在航空、航天、高端产业控制领域应用低本地化的现状。充分利用公司SIP技术储备,建设SIP清洁车间、筛选试验车间、综合办公等配套设施,配置相应设备,建设工程平台,实现高可靠性SIP功率微系统产品产业化。这是新雷能上市6年来的第一次股权再融资。2017年1月13日,新雷能IPO成功筹集1.89亿元,用于高效、高可靠、高功率密度电源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
根据公司披露,IPO筹款已全部用完。2019年至2021年,项目经济效益分别为1193.42万元,5350.83万元,14009.98万元,三年合计约2.19亿元。
公司表示,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相关生产线继续满产,达到预期效益。
这可能与筹资项目的预期效益有关。近年来,新雷能的经营业绩迅速增长。
2017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46亿元和0.36亿元,同比下降0.69%和19.26%。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77亿元、7.72亿元和8.43亿元,同比增长37.65%、62.06%和9.10%。相应净利润为0.36亿元、0.62亿元和1.23亿元,同比增长0.54%、73.86%和98.07%。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0.08亿元,同比增长80.12%,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184.72%。
公司预计2021年净利润区间为2.53亿元至2.77亿元,同比增长105%-125%。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除非净利润)为2.51亿元至2.76亿元,同比增长133%-156%。
新雷能解释说,特种应用领域的电力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迅速。此外,受去年同期疫情影响,通信领域的电力营业收入有所下降,2021年同比大幅增长。
近四年55份相关公告涉及股东减持。
新雷能计划扩大生产,突破产能瓶颈,经营业绩快速增长,表现出良好的增长,但股东似乎对未来并不乐观。
新雷能在二级市场基本面表现良好,表现积极。
2017年1月13日,新雷能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首发价为6.53元/股。上市第一天,开盘价为7.84元/股,收盘价为9.40元/股。经过连续17个交易限额,股价飙升至43.21元/股。但随之而来的是股价持续下跌,2018年10月12日创下13.54元/股新低。2020年5月28日,其股价跌至8.12元/股后波动反弹。今年2月14日,受市场波动影响,其股价跌至42.51元/股,但累计涨幅也达到423.52%。
在基本面上,股价大幅上涨。然而,似乎与之不匹配的是,股东不仅没有积极增持,而且持续减持。
2018年4月24日,上市一周年后,限售股解禁。新雷能副总经理李洪披露,由于个人资金需求,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7.5万股。当时李洪持有3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6%。
然而,股价可能会持续下跌,李洪在减持计划期间没有减持。
李洪披露,减持计划尚未实施,公司上海联芯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上海联芯)在未披露减持计划的情况下积极减持。2018年3月29日,30日,上海联芯通过二级市场分别减持71.78万股和16.18万股。平均减持价格分别为25.045元/股和25.765元/股。
2018年6月4日晚,上海联芯就不适当减持发表道歉声明。减持前,上海联芯持股比例为4.33%。
此后,上海联芯频繁减持。截至2021年9月底,上海联芯持股比例下降至2.04%。
除上海联芯外,机构股东宁波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股东也减持。
除上述副总经理李洪外,邱金辉、郑刚、杜永生等都实施了减持计划。
根据最新的减持公告,021年11月8日至2022年1月18日,持有新雷能940.64万股的自然人股东王红欣共减持130万股,套现约0.70亿元,其减持计划尚未完成。此前,公司披露,王红欣计划减持不超过260万股。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自2018年以来,新雷能已发布多达55份关于减持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