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躲过“七年之痒”,却迎“十年之殇” 均胜电子财报被洗澡了吗?
三年前,均盛电子(16.58-2.30%,诊断股票)凭借收购高田资产,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写下了丰富多彩的笔迹,站在了浪尖。此后,均盛电子的均盛安全(全称均盛汽车安全系统)取代了高田和KSS,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安全供应商。但这次收购也给均盛电子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整合梳理,消化吸收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2022年1月28日,随着业绩预测的发布,均盛电子再次被推到行业浪尖。然而,这一次是因为该公司的最大预损失近40亿元。十年后,第一次亏损,这样的成绩单不仅让之前各种豪言壮语黯然失色,也吸引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对该公司涉嫌金融洗澡的质疑。
俗话说七年之痒,可均胜电子一起收购成功除痒,并立于行业潮流。但是现在为什么会遇到十年之战呢?
询问函被怀疑是财务洗澡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询价函中,所涉及的问题直接指均盛电子是否有财务洗澡。其中,重点关注均盛电子是否利用不当利润调整损害投资者利益,以及早期商誉减值计提是否充分准确。根据均盛电子的业绩预测,长期资产(含商誉)减值金额占净资产的13.6%。
对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质疑,均盛电子在2月11日收盘后宣布,2021年的年度大损失符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不利用不当利润调整损害投资者利益。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均盛电子第一次因为商誉问题收到询价函了。早在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就质疑均盛电子2018年年报中的商誉减值计提是否充分准确,是否符合谨慎要求。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商誉本身很难说是好是坏。商誉作为企业并购的溢价部分,反映了并购方对被并购目标业绩的预期。如果业绩达不到预期,及时减少商誉并不是一件坏事。然而,均盛电子此前从未减少过高商誉,这自然引起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持续关注。
与此同时,市场从未停止过对均盛电子高企商誉的关注。2021年5月,一些投资者在上海互动平台上询问均盛电子:公司的商誉会给未来的业绩带来压力吗?
均盛电子的回复是:根据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验证意见,以及公司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披露的历年审计报告结果,公司没有商誉减值!
然而,9个月后,商誉减值仍然意想不到。尽管市场对此做出了心理准备,但均盛电子股价在虎年第一个交易日仍被牢牢钉在跌停板上。截至2月11日收盘,均盛电子股价2022年累计下跌24.53%。
均盛电子发行的债券20均盛电子(疫情防控债)MTN001也可能受到商誉减值的影响。该债券委托评级机构联合信用评估有限公司2月10日发布公告,称已联系均盛电子,并将进一步保持沟通,以便全面分析和及时反映业绩预亏损对公司主体和上述债券信用水平的可能影响。
在雷之前可能有预兆。
面对这场商誉减值风暴,投资者很难冷静下来,并开始质疑此时计提大额商誉是为了方便员工持股计划的行权。
投资者所指的员工持股计划是均盛电子于2021年10月发布的2021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根据计划,绩效考核期为2022年至2024年,其中2022年绩效考核目标为公司净资产收益率5%或2022年净利润率2.5%。根据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的数据,这两个指标只有0.12%-0.86%。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你想实现哪个绩效考核目标,都与当前的净利润数据密切相关。
回到商誉事件本身,这自然与相关业务的业绩低于预期有关。当均盛电子提到商誉减值的原因时,缺芯被列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诚然,这一轮席卷全球的汽车公司缺芯浪潮已经飙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大致来说,2020年11月以后,汽车行业被芯片困住了。但在此之前,均盛电子的利润数据已经下降了。
2020年,均盛电子实现收入478.9亿元,同比下降22.38%,当年净利润2.04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5.96%。但从季度来看,经过2020年前三个季度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第四季度净利润数据逆势同比上涨183.63%。但经过仔细调查,这次反击与业绩无关。2020年第四季度,均盛电子出售控股子公司均盛群英51%的股份,总交易金额达到20.4亿元,其中第一期股份转让金额为12亿元。
均盛电子对此的解释是:使业务更加关注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新能源控制系统等增长领域。然而,根据公布的数据,除了均盛汽车安全事业部相关资产组的商誉减值外,均盛电子智能汽车的业务业绩也有所下降,其收入已从2018年的30.54亿元降至2020年的26.51亿元。
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和缺芯两大因素,早在2019年就已经出现了均盛电子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当年均盛电子收入增长至616.99亿元,但净利润从2018年的21.27亿元降至14.52亿元。毛利率指数与净利润一起下降,下降较早。2015年达到21.65%高位后,震荡下行,2020年数据仅为13.31%。
均胜模式留下了哪些隐患?
虽然盈利能力提前下降,但均盛电子的收入在疫情发生前一路上升,这是汽车零部件行业谈论的均盛模式。
平均胜利模式的第一枪是收购德国普瑞。当时,平均胜利电子利用集团公司的资本优势或资本抵押贷款优势,以现金方式收购部分海外资产。随后,资金较少的上市公司向集团发行了更多的股票,以获得这部分海外资产。截至2011年底,平均胜利电子的货币资本仅为1.57亿元。赢得普瑞相当于蛇吞象。
此后,均盛电子在2016年投入巨资,分别获得KSS项目和TS项目100%股权。2018年和2019年,先后购买高田资产,延锋百利部分资产。在疯狂的均盛模式背后,商誉继续上升。2016年,均盛电子的商誉从3.04亿元急剧上升到74.68亿元,2018年最高为81.82亿元。截至2021年9月底,仍剩余71.69亿元,占净资产的39%。
均胜模式的另一个作用是保持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位。近年来,均胜电子指数长期超过60%,2018年至2019年接近70%。在高负债下,公司利息成本持续较高,2018年至2020年均超过10亿元。截至2021年9月底,均胜电子利息支出7.3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均盛电子控股股东的股份质押比例也很高。截至记者发布,均盛集团累计质押公司股份约3.29亿股,占69.12%,占公司总股本的24.09%。
在高商誉和高负债下,均盛电子经常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和再融资来缓解财务压力。记者多次引入外部投资后,是否会增加后期资产重组的难度,致电均盛电子,工作人员表示:短期内没有相关计划。
此前并购后,对均盛安全整合之路的完成寄予厚望的情况也悬而未决。从均盛电子此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汽车安全业务板块在2020年完成了大部分整合工作,公司计划在2021年完成剩余整合工作。对此,记者向工作人员询问整合工作是否已完成,对方回答说:已经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