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起许久未见的宝宝,小林的眼圈儿又红了,由于自己反复发作的病情,她自2017年底生下孩子后,几乎没法亲自照顾他。“如今,宝宝马上就满两周岁了,我也前后病了近两年。这次能死
提起许久未见的宝宝,小林的眼圈儿又红了,由于自己反复发作的病情,她自2017年底生下孩子后,几乎没法亲自照顾他。“如今,宝宝马上就满两周岁了,我也前后病了近两年。这次能死里逃生,要感谢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多亏他们的勇敢担当,才有我们一家人的团圆。”说话间,两颗热泪已在小林红红的眼眶里打转。
自2018年3月首次在广东中山市人民医院就诊起,两年间,在爱人的陪伴下她四处求医,希望能够彻底止住咯血。6次介入,1次胸腔镜手术,1次开胸手术,最终,又回到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她,在绝望中看到了隐隐闪现的希望……
经常性咯血,700余天的恐慌
回首患病以来这700余天,小林总忍得住泪水,却常忍不住咳嗽。因患有先天性肺血管畸形,这个28岁的坚强姑娘偶尔会一次性咯血几百毫升。这是一种罕见病,病因是在她的身体里多发的血管瘤已悄悄“潜伏”了20余年,若不是剖宫产后出现的经常性咯血,小林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体内竟有这样一个危险的家伙。
“2018年3月,我为患者做了第一次介入治疗,当时,她咯血比较严重,通过介入治疗帮助她将出血的血管堵住了,血也暂时止住了。”市人民医院介入治疗室主任张健告诉南方+记者,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患者的病情进入了稳定期,基本没有出现再次咯血的情况。正当小林以为自己已经痊愈的时候,2019年春季,一次几百毫升的咯血再次打扰了她平静的生活。她再次来到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了第二次介入治疗。
“介入始终是暂时性的止血方法,无法治本,一次止血后,还会增生形成新的供血血管,再度破裂出血。病根儿在于她体内的血管瘤,必须外科切除才行。”张健说。一年多来,小林一家早已成了他的老熟人,他始终牵挂着这位年轻妈妈的病情。在张健帮忙联络下,小林在爱人的陪伴下先后辗转几家大医院寻医问诊,希望能够一次性切除后患,让自己早点脱离这些担惊受怕的日子。
“每次咯血都是没有预兆的,吃早饭时,散步时,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忍不住咳了一下,有时就是满口鲜红。”小林坦言,这样无预兆的大咯血曾让她终日陷入深深的绝望与恐惧中。想到孩子,她却总又不忍放弃,年轻的生命对未来充满期待……
2019年10月1日,一顿平常的早饭,她突然再次咳起来,又是咯出一地血,在她的切身体会中,这是两年来最厉害的一次,一场与病魔新的斗争又降临到了这个家庭。
为挽救生命愿扛起风险
再次见到小林时,张健的心情有些沉重,多方联络后仍然没有医院肯为她开胸切除血管瘤,此时,她已经接受了4次介入治疗,每次,都只能暂时缓解咯血。“生路只有一条,开胸!”张健依然斩钉截铁,于是,针对小林的病情,一场MDT多学科会诊召集了来自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介入科、心胸外科以及急诊ICU(监护室)的多位医生。就是在这次会诊结束后,心胸外科的医生们做出了一次关键的决定:胸腔镜探查,切除血管瘤!
咯血患者在心胸外科的病房里并非罕见,副主任医师叶红雨介绍,肺结核病人和患有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都有咯血的症状,然而,因血管瘤导致大咯血的情况,并不常见,致使这次的胸腔镜手术并无先例可循。他与另一位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黄伟钊是手术的主刀医生,他们清楚,如果不进行这一次勇敢的尝试,对于患者来说将是一场无声的宣判。“刚生完孩子,年纪轻轻的人,她还是家里的支柱,冒一次险值得的。”黄伟钊说,患者住院两个月来,他始终相信:“她能好。”
一次手术,既要有冒险的胆识和勇气,更要靠理性的分析和周详的治疗方案。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联合多专科,围绕小林的胸腔镜手术做出了多个预案。好不好切除?要不要体外循环?会不会大出血?一次能不能成功?这些问号都曾涌现在主刀医生的脑海里,在反复商讨并与家属沟通后,手术于10月18日进行。
手术进行了10余小时,术中,医生们预测的大出血来了,6000毫升的出血量,术前预案的体外循环也终于派上阵。“这次几乎是另一种形式的体外循环,我们将收集到的患者出血直接通过动脉回输至她的体内,出血量太大了,这是手术中最难攻克的问题。”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一科副主任程周说。所幸的是,血管瘤在术中被成功切除,黄伟钊与叶红雨暂时松了口气。
科室齐心共创奇迹
这场手术很顺利,那个引起小林咯血的病瘤终于离开了她。然而,术后仅2天,她的肺部再次出现了活动性出血,气管被一条松散易碎的巨大血栓完全塞满,胸片中清晰可见的一对“白肺”表明,大量出血不仅堵塞了气管,同时也充满了她的两肺。见此状,医院的ECMO(体外膜肺)小组第一时间为小林安装了终极生命支持“武器”——ECMO,以为其体内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正是在ECMO的支持下,为主刀医生找到原发疾病争取了时间。
“究竟是哪里还在出血?出血血管的精确位置在哪?”黄伟钊很发愁。此时,小林也已逼近精神崩溃的边缘,躺在外科ICU病床上的她,由于停留气管插管无法发声,只能用手中的笔一遍遍给来往的医生们写着:“求求你们,请为我打镇定剂,我想睡觉。”
外科ICU副主任杨婷忘不了那张无助的脸,为了帮小林将血块吸出,她每天组织医生为其做两次支气管镜,希望小林可以借助一己之力配合医生将堵住气道的血块吸出来。“当时,患者十分痛苦,精神上对于治疗已产生抗拒,不得已之下我们还请来了院内的心理科医生为她做情绪疏导,希望她能挺过最艰难的时刻。”杨婷告诉记者。那些每日在小黑板上的交流,为小林绝望的心注入了阳光。
就在医生们为是否需要二次开胸激烈讨论的时刻,呼吸内科主治医师缪卓峰似乎发现了什么,通过支气管镜,他持续6小时用异物钳一点点为患者清除肺内的血栓,终于在中间支气管与右肺上叶开口之间,找到了精确的出血点,为二次手术做足了准备。
在准确定位下加之ECMO的保驾护航,心胸外科医生终于可以从容地拿起柳叶刀,直奔出血点。一刀下去,小林右上肺叶的出血部分被切除了,这一次过后,再没有后顾之忧。看着胸片上小林的两侧渐渐清晰的肺叶,黄伟钊一颗悬着的心落下来,这一步,走得冒险,走得踏实,患者年轻的生命挽救过来了,他说:“这是多学科合作的结果”。
为了补充血小板,ICU的蔡少青医生几乎为小林“求”来了全市唯一一个与之血型相合的血小板;在上ECMO之前,外科ICU的医生几乎是用人工按压球囊为小林输送氧气的,当时,她的肺功能已几乎丧失;心理医生耐心的疏导……这一切的一切,是多学科协力下共同创造的奇迹。
生命是一场奇迹,这背后是一次次的坚持,和一场场的奋战。安静的病床前,小林的笑容再次感染了大家,血管瘤摘除了,她走出疾病的阴霾,又回到一个年轻女孩本该有的开朗和俏丽。然而,处于恢复期的她仍不能多说话,于是,小林便轻声地告诉我们:“千言万语都表达不尽的,唯有感激!”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图片】郎慧、部分图片由中山市人民医院提供
【通讯员】林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