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9年,我国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经粤港澳三地申报,粤剧成为继昆曲后,我国第二个成功申遗的戏曲剧种,为粤港澳三地保
2009年,我国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经粤港澳三地申报,粤剧成为继昆曲后,我国第二个成功申遗的戏曲剧种,为粤港澳三地保护非遗的合作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早在2006年即走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佛山剪纸,借助两代传人的坚守、研培计划的助力、公共艺术的介入,使这门古老的装饰艺术焕发新的魅力。
铭记历史沧桑,留住文化根脉。我们常说传统文化“活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粤剧、佛山剪纸为代表的广东非遗项目创新不断涌现,为非遗推广传承打开新局面。
1
“南国红豆”粤剧
寻找新时代的新表达、新观众
粤剧,是用粤语方言演唱的戏剧样式,是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十年间,广东通过将表演艺术、学术研究、资源保护相结合,开创了以粤剧等戏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广东模式”。
粤剧以剧目丰富见长,有史记载的剧目约有11360个。如此丰富的历史剧目,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可惜的是,随着时代变迁,由于剧本、影音、艺术档案等历史资料的缺失,目前能够保留并且上演的剧目剧减。重新收集、整理有价值的、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并对其建档立案,显得尤为迫切。
从2016年起,广东粤剧院启动粤剧剧本数字化工程,购置了媒资库等储存设备,把广东粤剧院数十年积累的录像、录音及图片资料,通过科技手段数字化储存管理,使艺术档案较好地为粤剧的传承服务。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也启动了“粤剧剧本保护研究计划”,对本院所藏的上世纪40—60年代广州地区创作上演的粤剧剧本进行数码化整理。
为了挽救粤剧濒临失传的传统牌子及古腔,2014年,广东粤剧院拍摄了古腔粤剧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制作了系列电视纪录片《粤剧传统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已完成《秋江哭别》《贵妃醉酒》《和番》等33个曲目的整理、录制工作。
粤剧业内人士也开始尝试复排已失传的传统剧目,重现粤剧生命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2015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复排了古腔粤剧例戏《玉皇登殿》,让“古戏、古腔、古牌”重现于世。2017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佛山粤剧传习所复排了古腔粤剧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引起轰动。从2017年开始,需时3年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这是一套集文、图、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权威性、规范性教材。
申遗成功十周年来,历史悠久的粤剧可谓“越活越年轻”。许多粤剧名家都在尊重和保护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对粤剧传承、传播方式进行大胆创新。为培育“小粉丝”,2015年,根据倪惠英的创意,用粤剧表演身段和广东音乐为素材,广东创作了艺术体操——“粤韵操”,并得到不少学校积极响应,先后在广州、东莞、佛山、江门、深圳等地推广。
将有新意、有成绩的作品拍摄成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片,也是传承粤剧艺术的手段。广东粤剧院与珠江电影集团合作的国内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将实拍与CG特效技术相结合,融合水墨画和工笔画元素。一个美轮美奂、具有东方美学氛围的电影世界,呈现在粤剧戏迷的眼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粤剧在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东省粤剧院牵头,联合大湾区内的粤剧院校、演出团体、演出剧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粤剧联盟”的事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文化艺术滋养下,“南国红豆”不断开枝散叶,成为“共建人文湾区”、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2
佛山剪纸
传承中创新“玩”出新花样
一把剪刀,几张红纸,看似简单的“装备”,放在剪纸传承人一双巧手中,却能剪出大千世界的绚丽多姿。2009年,以广东剪纸、山西剪纸为代表的中国剪纸正式被联合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地方特色浓郁著称的佛山剪纸,以刻、衬、写、凿等独特技法,成为南派剪纸的典型代表。十年间,传统手工艺者在佛山剪纸的功能、内容和传承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尝试“新玩法”,走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的发展之路。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以铜凿剪纸尤为珍贵:它是佛山剪纸的独有品种,以当地特有的青铜铜箔制作而成,铜箔薄如蝉翼,风格高雅华贵、富丽堂皇,在众多剪纸门类中独领风骚。但可惜的是,随着佛山铜箔厂在上世纪70年代解散,这门剪纸绝艺长达三十多年无人问津,几乎销声匿迹。
2009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来自梅州的饶宝莲,凭着她的师父、广东剪纸(佛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保存下来的几张巴掌大小的铜凿剪纸,反复摸索钻研,终于让铜凿剪纸成功“重出江湖”。她和师父共同完成长2.66米、宽0.2米的铜凿剪纸《佛山新八景》,成为当年世界最长的铜凿剪纸作品。作品中,人声鼎沸的祖庙、风景秀丽的西樵山、曲径通幽的清晖园等“佛山新八景”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时代在进步,饶宝莲在复活传统的同时,也没有停止与时俱进的思考。现代的铜箔材料容易氧化,时间一长,整幅作品就布满黑斑。为了弥补这一技术缺憾,她在铜箔表面镀上了真金,营造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她还吸收唐卡工艺,采用主体凸起、背景凹下的立体浮雕凿刻手法,使剪纸呈现刺绣般的质感。
除了技术的改良,饶宝莲还不断拓展剪纸创作主题,从传统花鸟拓展到现代建筑与人文景观。艺术创作的创新,也为佛山剪纸赢得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来自俄罗斯的“洋弟子”,就对铜凿剪纸的精湛技艺一见钟情,甚至不远万里来到佛山,向饶宝莲拜师学艺。
佛山剪纸也在寻找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与环境艺术相结合成为佛山剪纸的新起点。在广佛地铁佛山段每个站点的出入口,玻璃上都张贴着形态不同的剪纸造型,乘客们基本上可以从这些剪纸识别出这是地铁的哪一个站点,以及附近有哪些重要景点。此外,佛山新城文化中心也将剪纸作为建筑外墙的设计主题,成为佛山市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剪纸文化还融入佛山的校园文化建设。目前,佛山已建成5个剪纸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含传习所),大部分设在小学。佛山市第二十五小学是当地成立的首个剪纸传承教学基地。随着剪纸课程的普及,“人人学剪纸,个个会剪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佛山人的美好愿景。剪纸已成为佛山具有浓郁地方风情和时尚风味的文化logo。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刘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