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它跳动得更有价值!”换了一颗心脏后他们有这些感悟……

2019-11-15 09:00:07
来源: 南方网

  【摘要】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当成病人。”心脏移植两年半后,刘云军恢复良好,饮食规律,还坚持走路上班,他感慨,“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活一天赚一天。”11月12日上午,广东省人民医院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当成病人。”心脏移植两年半后,刘云军恢复良好,饮食规律,还坚持走路上班,他感慨,“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活一天赚一天。”

11月12日上午,广东省人民医院举行“心声・新生・器官捐献故事分享会”,现场100多名心脏移植接受者及其家属到场参会,并讲述了自己接受心脏移植后的新生活,刘云军就是其中之一。

“你的幸运不是来自于偶然,”省医心外科医生吴敏对病友们说,由于器官捐献的供应缺口大、捐献率低,许多患者没能坚持到匹配心脏的到来。

省医今年已完成53例心脏移植手术

等待心脏移植患者如何获得宝贵的心源呢?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成人二区主任黄劲松介绍,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上,登记着所有器官捐献者的信息。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需要按照指定程序将个人材料公开上传至该网站,网站会搜寻匹配心脏,通常遵循省内就近原则。网站发出通知后,医院会派人去评估,达到符合移植的指标便可移植。

截至10月20日,我国志愿捐赠器官登记人数约158万,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30万例每年,然而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例每年,这意味着我国器官移植供需比为1/30。

在全国范围内,广东是登记器官捐献大省,每年约600人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据吴敏介绍,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的心脏移植例数占全国1/10,位居全国第三。

今年,省医已做过53例心脏移植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移植接受者是74岁。移植术后生存时间最长的是一名2000年移植的患者,至今身体康健,术后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省医统计数据的中位数——12.3年。

自2016年以来,省医对心脏移植患者进行系统管理,组成了术后随访团队,由医护人员电话随访,定期了解病人用药情况以及生活状况。吴敏说,心脏移植术后免疫监控会影响病人存活时间。

  “我要让这个心脏跳动得更有价值”

“这次手术,让我体会到了生命如此脆弱,但也体会到重生的幸福。”21岁的嘉婷今年9月7日做的心脏移植手术。

医生告诉她说,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去工作了。她很期待新生活。尽管不知道捐献者的任何信息,但当这颗心脏在嘉婷胸腔内跳动的时候,她有一种责任感涌上来:“我要让这个心脏跳动得更有价值。”

“你们更好的活着,才是他们最大的安慰。”省医器官捐献办公室主任马无瑕说。在她看来,器官捐献不是人类的天性,而是医学和人文高度融合的事业,且这种奉献精神是具有教育性的。

在2017年12月,23岁的潮汕人张震鸣在做脑干肿瘤切除术之前跟爸爸说:“如果我下不了手术台,就把我的器官捐献出去吧。”4日上午,张震鸣在省医捐献了心脏、肝脏、双肾脏和双眼角膜。

在家人看来,张震鸣也由此获得了新生,“他的心脏还在跳动,眼睛还在感受世界”。

张震鸣捐献器官的故事在家乡传开。受到张震鸣的影响,不久,临村一位男孩意外受伤不幸身亡,其父母捐献了他的所有器官。

让患者回归社会才是移植最终目的

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心脏移植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94.8%,3年生存率91.9%,5年生存率88.7%,7年生存率82.2%。

“移植手术后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吴敏说,器官移植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他们还希望患者能重回社会。

来自桂林的范嘉欣是一名小学生,在她体内跳动的是一颗成人的心脏,但这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了。省医心外科医生吴怡锦说:“相比成人心脏移植,找到一个合适的儿童供体非常困难。”

小嘉欣在病床上等了十天都没有等到供体,在ECMO辅助30天之后,医院决定为小嘉欣移植一颗成人心脏,经过与儿童科、泌尿科的合作,最终这颗来自一位60公斤体重捐献者的心脏,在20公斤的小嘉欣体内,坚强地跳动着。

“范嘉欣你站起来,让大家看看第二个你。”在分享会上,嘉欣妈妈说,嘉欣9月份就已经和正常孩子一样在上学了,术后还长高了3厘米,体重也增加了10公斤。

将成人心脏置于儿童身上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同时,也是新的开始。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说,省医将会继续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改善医疗条件,为更多患者创造新的希望。

南方日报记者李秀婷实习生苑青青通讯员郝黎张蓝溪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