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那一声期待已久的虎啸

2019-11-13 12:01:05
来源: 南方网

  【摘要】 在各地陆续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之时,“中山答卷”尽管GDP增长从上半年的0 9%提升至1 1%,但整体增速放缓,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坊间出现两种观点。一方乐观认为,中山面临

在各地陆续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之时,“中山答卷”尽管GDP增长从上半年的0.9%提升至1.1%,但整体增速放缓,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坊间出现两种观点。一方乐观认为,中山面临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中山经济基本面没有问题,正经历一个主动调整期;一方悲观认为,中山转型乏力,未能啃动“硬骨头”。

两种不同的声音,指向中山经济发展的两个棱面。

对于中山“虎威”在否的舆论,也甚嚣尘上。近日中山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赖泽华再提“重振虎威”。而这是赖泽华履新中山近20天内,第三次在公开场合提及“重振虎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加快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对于整装待出发的中山来说,这无异于“一声期待已久的虎啸”。

以何重振?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赖泽华将“不遗余力稳企业”放在打开局面、冲出困境举措的第一位。

这是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在中山任职的第七天调研镇区时,赖泽华便直言“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在11月7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其“开场先鞠躬全程站着谈”的细节,也颇耐人寻味。  

1.失意的中山

数据之下,是中山发展的深层问题。

从产业类别上看,前三季度中山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同比下降0.1%,第二产业同比下降1.6%;但第三产业略有所增长,同比增加了4.3%。固定资产投资降幅相对较大,整体同比下降18.6%;其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了31.4%。

另一方面,前三季度中山房地产各项数据明显降低,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7%,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2.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更是同比下降了23.1%。调控背景下的地产开发投入大幅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整体固投增速。

不过,中山在对外贸易上表现不俗。在上半年出口总额增长高达12.38%的基础上,前三季度出口总额达到1468.41亿元,同比增加11.1%。

尽管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未能扭转今年上半年的情势,但经济增速一时放缓,难以撼动经济根基。

截至2019年7月底,中山登记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首次突破40万户,涉及注册资本(金)6768亿元,实有户数和资金数额均创历史新高。

各类市场主体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的96%,分别为14万户和24万户。私营企业、内资企业(非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金)占全市注册资本(金)总额的98.9%,其中私营企业3448亿元、内资企业(非私营)214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107亿元,分别约占注册资本(金)总额的51%、32%和16%。

这是中山的经济基本面所在,也是中山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侧面印证了中山处于主动调整期的事实。

2.问题出在哪儿

中山到底怎么了?

回望珠三角制造业城市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个地方在特定时期,都会遇到发展困难。

就中山而言,当深中通道即将改写区域竞合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塑资源流动逻辑之时,当发展质量和速度跟不上与之带来的中山新角色和新使命之时,这些短板和瓶颈,就显得尤为“刺眼”。

近年中山经济增长下滑,今年的经济表现看似突然、偶然,实际却是长期性、结构性、累积性的问题所导致——中山“失速”,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作为工业城市,其尊企重企的氛围不够浓厚。

中山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城市发展的动力,始于企业,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也在企业。

最近,珠江对岸的深圳发生了一件事——将11月1日设为企业家日。企业家精神成为深圳城市基因,造就了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提及企业家的创业史,中山也走出了一批诸如段永平、何伯权、胡志标这些闯出创业传奇的“少年英雄”,但“中山痛失段永平”的往事,也仍在坊间流传。多名亲历者证实,段永平出走的最直接原因,是其提出的对小霸王进行股份改造的建议多次被否决,企业家的创造力和对行业的引领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是被低估的;对企业家创新意识与创新探索的保护支持,一段时间以来也是不够的。

其二,土地有效利用问题,成为中山最为棘手的难题。

“三规不合一、城镇两张皮”一直是制约中山发展的头号问题。在每年的市委、市政府与企业家座谈会上,几乎都有大企业谈到增资扩产中土地问题难以落实的情况,是本“年年难念的经”。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土地问题也不是根本的问题。若论土地资源,与佛山顺德、南海,乃至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相比,中山算是充裕的了。

其三,扁平化行政架构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市管镇”往往变成“各自为镇”。

中山“市管镇”的架构,是行政区划扁平化的典型。作为“无下辖县”的地级市,扁平化的管理极大地刺激了中山各镇的发展积极性,镇域经济是两地经济发展的特色。

硬币皆有两面。尽管这种扁平化的行政管理模式给中山带来了积极的发展动力。但却也不得不面临零、散、杂的弊端,而政府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城市管理方面,无法集中资源办大事。中山产业集群分布的条块非常清晰,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需要市级层面更大的统筹力度。

其四,“小富即安”的心态与城市所承担的使命和角色不相匹配。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曾谈到,中山倾向“小富即安”的民间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

如果说党委和政府决心要做大改变,那么对于各级公务员以及认同轻松舒适观念的中山市民来说,他们是否也做好了准备?从这个角度上说,党委和政府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官方的决心在民间化为感召力,进而成为民众的行动力。

3.“三小虎”启示录

中山曾是广东发出改革先声的地级市,曾诞生诸多“全国第一”和知名企业,与东莞、顺德、南海并称为“广东四小虎”。多年来,中山以占全省1%的土地、3%的人口,取得了全省靠前的经济总量。然而,在调速换档期,中山出现了动力不足的情况。

从数据上看,拐点似乎出现在2014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山GDP增速从多年保持的两位数增长下降至个位数,此后GDP增速未曾再超过东莞、顺德、南海另外“三小虎”。也是在这一年,中山其保持了多年的GDP广东第五城位置首次被惠州超越。

以工业投资为例,2014年中山工业投资239.82亿元,同比下降18.6%,出现较大波动;此后中山工业投资有所企稳回升,一直到2018年,工业投资再次下降10.3%。今年1-9月,工业投资下降达31.4%。这些数字,折射出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之激烈,也反映出求解难题的迫切性。

事实上,东莞、顺德、南海也曾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经过戮力改革,对原有专业镇经济进行了有效突围及升级,成为目前改革领域的示范市/区。

我们来看与中山发展模式曾高度相似的东莞。“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结构性问题上,都给东莞带来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2008年前后,受主客观条件影响,东莞开始“腾笼换鸟”。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引进大批创新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东莞的“二次创业”动作颇大,松山湖开辟了新的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国内四大手机制造商中的3家均落户东莞,这也是东莞后来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制造高地的重要原因。

2019年7月,省委深改委批准同意东莞创建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

再看顺德。顺德能给珠三角地区所提供的最典型的发展借鉴意义,是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的“天花板之困”。

2018年1月8日,顺德将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在一年时间内,该区共改造土地1.1万亩,关停淘汰企业3195家,新建厂房445万平方米。

这是什么概念?1.1万亩,相当于一年腾出了近1/3的石歧区,其力度之大、决心之强,可见一斑。

2018年9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批复同意,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

南海区的打法是专注企业,培养出众多“隐形冠军”。这些注重创新、开拓视野的现代企业,是南海发展的关键力量。

2017年6月,佛山市南海区成为全国首个以评选制度认定“隐形冠军”企业的县域城市。在发掘出首批70家全国“隐形冠军”企业后,南海把扶持“冠军集群”做大做强,作为推动民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这几年来南海对标德国一线、推动品牌企业行动计划等行动,就是发起品质革命的又一次号角。

2019年8月,南海区被广东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三小虎”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总会遇到新问题,改革步入深水区,就是“硬骨头”;“三小虎”的今天也告诉我们,翻山越岭需要耐力和毅力,更需要刮骨疗伤的勇气和决心。

4.再闻虎啸声

望远方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经济的潮起潮落,有其客观规律;主动迎战,则是改革者应有的担当。

需看到的是,相较于第二季度,前三季度中山市GDP等主要综合性指标比起上半年都有所提升,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这是一个好的信号。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年多,明显感觉到翠亨新区的发展速度快了起来。”哈工大机器人(中山)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研究院副院长顾海巍是一名“85后”工学博士。2018年4月确定筹备方案后,同年7月注册成立研究院,顾海巍见证了研究院注册落地的“翠亨速度”。

在开发区数码大厦工合空间,作为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的一个联合创始人,叶兴华对于工合空间进入内地的第二站满怀信心:“中山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也比较扎实,我们相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会让更多的港澳创业者来这里寻找机遇。”

挑战和机遇并存,既不消极悲观,也不盲目乐观。“清醒认识中山发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深入分析历史和客观原因,才有找到有效的解题公式。”在全市经济分析会上,赖泽华以“突出重点、集中火力”提出“三大破解”:

用好存量、争取增量,破解“地从哪里来”;

主动谋划、强化融资,破解“钱从哪里来”;

激发担当、苦干实干,破解“干劲从哪里来”。

这从三个维度回答了中山如何加强统筹力度、做好资源调配、提振干事创业氛围的问题。问题之所以显得迫切,是因为机遇近在眼前。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中山不仅成为“东承”“西接”的交通枢纽,“深中同城”更将打开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三大自贸区建设的推进,中山也在这个经济圈中所接受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大。

中山市市长危伟汉也表态,正确认识当前中山经济形势,以大无畏的精神迎难而上,迎接新的挑战。

进入制造业城市的深度调整期,阵痛难免,必有除弊创新之勇气、有大刀阔斧改革之魄力。重整行装之时,中山需要释放更多的活力、迈出更大的步伐来进行改革。

用发展的眼光看广东“四小虎”,中山改革开放40年积累起来的基本面还在,GDP总量仍高于顺德、南海。但相比同为建制市的东莞,则有相当长的一段追赶距离。

一百年前的中山,走出“四大百货”创始人,带动了中国百货业和其他商业的振兴;三十年前的中山,被吴晓波视为“中国新兴企业的摇篮之一”。追溯中国百年发展史,我们坚信中山有重振虎威的底气与实力。

有观察人士针对中山当前经济形势这样评价:曾经威风凛凛的“中山舰”,而今是一艘力图突围的船。上个月,中山号更换了新的船长,与大副和水手们见面,他“开场先鞠躬全程站着谈”。

一个坐不住的船长,也许就是中山的希望。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吴帆朱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