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27日,第三届广州城市艺术周——“献给城市的礼物”正式启动。本届城市艺术周包括城市记忆、社区营造和非遗创新三个板块,以展览、主题分享会及工作坊进行呈现和互动。“城市
10月27日,第三届广州城市艺术周——“献给城市的礼物”正式启动。本届城市艺术周包括城市记忆、社区营造和非遗创新三个板块,以展览、主题分享会及工作坊进行呈现和互动。“城市记忆”板块的重要活动“老城市,新活力”专家分享会30日在恩宁路“永庆记忆”展览现场举办。
广州城市艺术周创办人、国家注册拍卖师、本次“永庆记忆——老城市,新活力特展”的总策展人翟月作为主持,阐释了城市艺术周于2016年率先提出“城市艺术能为城市增活力,为产业添动力,为空间创造附加值”的理论和实践过程。翟月说,此次分享会分别以艺术、文化、设计和营造四个维度展开,希望大家能在物理“更新”的同时,更为关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更欣”,创造城市生活全面的愉悦和繁荣。服装设计大师屈汀南、知名学者冯原教授、建筑设计师胡曼莹、古建筑修缮专家欧阳仑四位主讲嘉宾,以及来自政府、高校、设计、艺术、传媒等领域代表聚首一堂,畅所欲言。
屈汀南是本土成长的西关人,也是广绣传人,他曾将香云纱带入米兰时装周的国际舞台。他谈起广州“城市记忆”的话题有着浓浓的乡愁。从窄窄的石板巷,到斑斓的满洲窗,都镌刻着他的童年记忆。他认为,要留存城市记忆,就必须留住那些记忆的物质载体——老建筑。西关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天对话的理念。他举例说,所有西关巷子的走向,都是通向珠江的,原因在于,珠江早晚的潮汐能带走西关街巷里一天的沉闷空气,就这样依靠自然环境达到空气流通的作用。老建筑蕴藏着古人的宜居和文化理念。西关建筑的设计,是利用自然,也是融入自然。
中山大学的冯原教授带来了一道学术大菜。他从社会人类学角度指出,挽留“城市记忆”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社交需要。他指出,因为有社会交往的需求,所以人类看重“颜值”、美感、虚荣。人们需要用一些符号、外在物,表达内心的欲望和情感。可以说,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对一些人造物有“留恋”,正是因为它们曾经寄托了人的感情,一些“没用”的物品也会被人保留下来。最后,冯原落到展览的“主角”——恩宁路,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恩宁路那悠扬的街道、古旧的房屋寄托了太多老广们的乡愁。保留城市记忆是人们的情感需要,亦是城市发展的内核动力。
恩宁路二期部分设计负责人胡曼莹女士则将恢复“城市记忆”落到笔尖,即设计出一个人性化的恩宁路。她带领团队聚焦“步行化改造”,以及街道的氛围和人的体验。中国城市化几十年来,形成以汽车出行为导向的城市格局建设,然而这种设计弊端越来越明显,汽车带来了污染、噪音等各种影响人类居住的问题。以人的体验为中心,为人带来更多舒适感,这是我们城市建设的理念。恩宁路改造已经取得不错的阶段性成果,她作为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艺术家,还会持续为这座城市奉献自己的智慧。
古建筑修缮专家、永庆坊微改造施工总负责欧阳仑先生从营造的角度分享,他认为永庆坊的改造实践是中国城市更新的“模板”,对于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永庆坊里的李小龙故居就是一个榜样,他在修缮这一建筑时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勘测,首先保留了部分旧墙体,得以保证完整地体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斑驳痕迹,以及当年的材料、工艺。欧阳仑强调,做古建修复不能为了修复而修复,建筑凝结着人的精神和气场,留住古建筑就是留住记忆。
此次广州城市艺术周系列活动由城艺文化组织运营,首场活动与永庆坊合作,接下来还将在广州的社区中开展多场社区营造活动。系列活动将持续到12月。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实习生陈志曈
图片: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