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纳入广州教学体系!相关法规即将出台

2019-11-05 09:00:00
来源: 南方网

  【摘要】 广州已经拥有了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项目81项,市级项目107项……广州启动非遗保护以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广州的非遗工作无论是在大湾区还是

广州已经拥有了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项目81项,市级项目107项……广州启动非遗保护以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广州的非遗工作无论是在大湾区还是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不仅非遗数量领先,传承和保护也是很好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也高度评价广州的非遗工作。对于未来广州市非遗保护的工作重点,她独家回应《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推动非遗保护的制度顶层设计,《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将出台,计划两年后修改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作为市人大立法项目。针对人才缺失这一困扰非遗保护的重大问题,将正式把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教学体系。

各区建设非遗展示场馆

广州非遗保护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面临许多挑战。广州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名,省级传承人73名,市级传承人180名。另外,广州还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但广州全市均无独立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部分区仍未成立加挂牌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基层长期以来无机构,无专职人员,工作经费财政投入非常有限,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限制了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形势下的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和使命,保护工作从重申报转到重保护、重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点和广州实际,广州急需从法规规章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工作和动态管理提供支撑,开展精细化管理和保护,为下一步制定详细的配套政策提供依据。

为此,广州将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计划两年后修改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成为广州市人大立法项目。

同时,实施《广州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方案》。推动越秀区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支持荔湾区创建省级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历史文化街区集中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打造非遗生产性传承发展的阵地。推动各区建设非遗展示场馆、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加快建设一批非遗工作站。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博物馆、进商场、进社区。认定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拍摄一套口述历史资料片,推出一批非遗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

把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教学体系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范围广、数量多、影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问题即人才缺失,许多项目后继乏人。

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淑英剪纸艺术馆馆长周淑英建议,“各学校在教育部门的组织指导下,结合实际编写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培养、聘请优秀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将非物质文化遗传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链条,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十分重要的方式。”刘瑜梅介绍,目前广州已经从多方面逐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模式,从立法层面予以鼓励,将更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规范化发展。

《办法》提出,将非遗作为教学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教育部门应当因地制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保存纳入教学体系中,采取设立特色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培训师资、开设课程等措施,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内容。

对于非遗人才的培养,办法还提出了系统性的方案。首先,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后继人才,予以重点扶持和培养。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才的培养。

其次,教育部门应当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培养专业人才。

最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技工院校打造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开设相关专业及课程,设立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推动综合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纳入城市扶持专业目录,鼓励有条件的院校采取减免学费或者给予助学金、奖学金等措施,资助学生学习传统技艺。

南方日报记者谭超冯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