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0月2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永庆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70名粤港澳三地的青年代表在这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0月2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永庆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70名粤港澳三地的青年代表在这里和市民一同合唱《歌唱祖国》,嘹亮的歌声在西关的街巷中回荡。
此次粤港澳青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西关民俗风情体验活动邀请了暨南大学的在读港澳籍学生参与,沿线走访了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沙面、十三行博物馆等承载岭南传统文化的地标,体验西关民俗风情。
玩“快闪”歌唱祖国歌声嘹亮
9月30日,永庆坊二期示范段、骑楼段对外开放。10月2日一早,粤港澳青年们乘车而来,沿途观赏了这段700米的骑楼老街。
走进永庆坊,踏上麻石路,青年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观看两侧的岭南特色建筑、复古西关店铺。在李小龙故居,他们在李小龙武术展示的全息投影前驻足,静静地欣赏这位功夫明星的一招一式。
来到乡愁广场,《歌唱祖国》的音乐声应时而起,港澳青年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与街坊们一同合唱。激昂的歌声感染了在场的游客,大家纷纷加入合唱队伍,永庆坊成为一片歌声的海洋。
来自暨南大学投资经济专业大三的香港学生邹利锋说:“和大家一起合唱,我能感受到广州人对祖国的歌颂和那种热烈的情感。”他表示,大湾区给港澳青年很好的机遇,他在暑假也在南沙进行了实习,“我觉得大湾区给港澳学生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毕业后我会尝试在南沙区创业或者就业。”
绘“广彩”朵朵红棉笔下开
随后,青年们一同走进了粤剧艺术博物馆。
在新开放的梨园小筑和琼花堂,青年们看到了制作精美的粤剧戏服、头饰,了解了红线女、马师曾等粤剧大师的故事。看着展示柜里的通草画、广彩,青年们啧啧称奇。
暨南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张锦标来自澳门,他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澳门回归20周年。我在澳门长大,以前经常看我爸妈听粤曲,但是机会去了解。今天参观粤剧博物馆引起我对粤剧的兴趣。我会跟同学和家人介绍,有机会会带家人来看。”
此次体验有一个特别的安排,由广州彩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谭广辉现场展示如何绘制出五彩斑斓的广彩作品,并教授青年们绘制广彩瓷碟。
不一会,一朵朵红棉在青年们的笔下绽放开来。不少人还在绘制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设计和巧思,黄色的红棉花、带有“70周年”字样和国旗图案的各式广彩瓷碟一字摆开,青年们用画笔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祝福。
广州彩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谭广辉表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有机会体验传统工艺,本身是对文化传承非常好的宣传方式。他认为,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新认识,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将文化自信发挥出来。
吃“国庆宴”地道西关味获“点赞”
中午时分,在西关旧巷里,70桌的“国庆宴”已经摆开。粤港澳青年和居民街坊一起吃“长寿面”,体验西关美食技艺。
在吴财记面店,暨南大学大三的香港籍学生何慧妍跟着老板吴锦星学习包云吞。“包云吞很好玩。师父告诉我猪肉一定要切很碎,以后我自己在家也可以做。”何慧研说。
街坊杨基以前就住在面店二楼,居住了50多年。这次国庆宴,老板特意把他邀请回来吃面。“我很开心,回来见到很多老街坊,大家一起高兴一下。”杨基说。
品尝了云吞面、炸云吞、猪蹄等招牌美食,青年们又被师傅们进行的压面演示所吸引。只见一根约两米长竹竿,一头固定在案面上,一头被师傅用大腿压着,左右跳跃,把一大团面粉压成绵密的面团。
暨南大学大四的澳门籍学生张健铭忍不住了,跟着师傅学习压面还上手尝试了一番。他说:“竹升面很好吃,也非常有意思,很独特。在以前没有电力和机械辅助的情况下,制作这样的面是非常耗体力,师傅能坚持这么多年,很难得,很值得尊重。”
活动当天,粤港澳青年还到访了沙面、十三行博物馆等地。晚上,在广州泮溪酒家品尝各式广式点心。张健铭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去过沙面,当时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舒适又充满文艺的气息的。这一次再去感觉完全不一样,是一种活泼的气息,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南方日报记者余嘉敏吴伟洪通讯员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