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惠州金山湖流域治理动工了,还要补这些生态欠账!
3月12日11时左右,中午时分骄阳似火,位于惠州市惠城区金山二桥旁边的莲塘布河波光粼粼。
“我宣布,金山湖流域水污染整治工程,动工!”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话音刚落,莲塘布河水环境整治现场的数台钩机轰鸣声响起,开足了马力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当天,惠州市政府在这里召开了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
除了莲塘布河,金山湖流域的河桥水、冷水坑河也同步启动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和防洪排涝两大工程。这三条河涌位于惠州市惠城南部片区,是金山湖流域的重要支流,整治目标是要确保年内消除黑臭,彻底改善金山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对于水系密布的惠州来说,一流城市环境、一流城市品质,离不开水清岸绿。
水污染治理,是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而惠城南部片区三条河涌整治动工,是惠州启动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后打响的水环境治理的首场战役,也是该市强力推进水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系统整治年底前完工
在当天的会议现场,摆着一排展板,详细展示了今年该市水环境整治的工程计划。其中一个是惠州市金山新天地水污染整治方案图,这个工程地图,囊括的是金山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
打开电子地图,可以看到河桥水、冷水坑、莲塘布河和金山河的水,汇聚到金山湖,并流入西枝江,最终流入东江。过去,这三条河涌的污水都处于直排状态。其中河桥水、冷水坑河还是两条黑臭水体。
这意味着这几条河涌能否治理好,不仅关系着金山湖的水质,也最终影响着惠州的母亲河东江。
“目前的整治重点是两大工程,一是防洪排涝,二是黑臭整治。”惠州水务集团碧水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璐告诉南方日报记者,防洪排涝主要针对水安全,黑臭水体整治关键在于水质提升。通过整治,实现‘脱黑消劣’、达到准四类水质的目标。
这三条河涌,整治河道总长15.56公里,清淤总量约15万立方米,新建截污管道约11.2公里,截污能力约为8万吨/天,全部输送到金山污水处理厂二期进行处理。“项目建成后,不但能够提高河道防洪排涝的功能,提供时也可以通过完善两岸截污管网等措施,以解决3条河涌‘脏、乱、差’和水体污染严重的问题。”陈璐说。
跟过去不同的是,惠州如今采取的是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的思路——通过构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分质调蓄、智能管控”的控源截污系统,确保流域内点源和面源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简单的说,就是源头上要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要清污分离。”陈璐说。
3月12日动工后,按计划这3条河涌的整治都要在年底前完工,其中河桥水要在今年9月完工,莲塘布河和冷水坑要在12月完工。
除了这三条河涌,惠州还决定将于6月份启动市区北部5条河涌(小金河、风门坳河、白石渠、马安河、南东坑水)水环境整治,力争9月份完成青年河、望江沥、大湖溪沥、新开河水质提升工程,掀起该市水环境治理的热潮。
打好不达标国省考断面攻坚战
当前,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周德全也参加了会议。在他看来,惠州市大力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稳定优良,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为粤港地区的稳定繁荣作出了贡献。
不过,惠州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依然很大。
“尤其是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惠州市地处东江中上游,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保好水的任务十分艰巨。”周德全表示,要站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的高度,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的落实。
实际上,当前惠州生态欠账仍然不少,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这些生态欠账,包括部分区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截污管网不配套、河涌污染、黑臭水体治理进度滞后,等等。
比如,淡水河紫溪和沙河河口两个国考断面及潼湖赤岗村省考断面水质均未达标,城市建成区内也存在一些黑臭水体。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沙河、淡水河、淡澳河等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流,就发现还有不少直排、偷排等现象。
对此,惠州市副市长林洪表示,不管时间有多紧、任务有多重、难度有多大,都要严格按照市总指挥部印发的一号令,不讲理由,不留退路,采取非常规手段,坚决打好不达标国省考断面攻坚战。
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周文高表示,接下来各地要做细做实整治方案,将治污工作细化分解到具体治污项目上,实施挂图作战,全面打响“剿灭劣Ⅴ类河涌大会战、入河排污口整治大会战”等标志性战役,确保水污染防治攻坚落到实处。
水环境整治,需要持续攻坚,不能一蹴而就。同时,这也意味着需要持续的投入。
实际上,此前由于资金投入模式问题,曾经影响了惠州市区部分河涌的整治进程。如何保障资金来源,是必须解决的问题。3月12日启动黑臭整治的莲塘布河、河桥水、冷水坑河这三条河涌,采取的是由财政投入的方式筹措资金,预计项目总投资约5.46亿元。但对于众多河涌来说,完全采取地方政府兜底,压力也很大。
为强化资金保障,惠州提出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省级环保专项经费,破解部分地区环保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要把资金优先用于淡水河、沙河和潼湖水这三个重点流域的整治。
筑牢“改革硬底”攻坚治污
放在全市来看,今年惠州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是东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淡水河紫溪断面、潼湖水赤岗村断面水质达到Ⅴ类,沙河入东江口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淡澳河和吉隆河水质明显改善,2020年达到考核要求。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难点也在岸上。”陈璐对记者直言。
按今年惠州市的计划,全市要建设、改造及完善污水处理项目27座,提标升级污水厂40座,续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94座,新建、续建污水管网654公里,治理黑臭水体25个,全面清理整治畜禽养殖业,完成排污口整治,全面歼灭淡水河、潼湖、沙河三个流域的劣Ⅴ类河涌,深入治理入海河流。
一方面要加快新建管网,另一方面针对已建成管网,也要加快排查错接、乱接等问题,让管网真正成一张网并发挥作用。对此,今年惠州将全面开展“洗楼行动”,专项整改已建成管网,打造城市污水零直排区,流域内生活污水处理厂今年底前负荷率要达到80%以上。
在加速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治水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实际上,一直以来,由于不同部门各管一摊,出现规划不衔接、管网不衔接、污水处理厂与管网不配套等矛盾,导致雨污一起进入管网,在大雨天气污水不达标、量太大溢出管外等问题。记者了解到,该市接下来要重点做的是雨污分流,同时加速推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实现厂管河一体化管理,以彻底解决不衔接问题。
所谓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即把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纳入“一个盘子”一体化运营管理,建立集供排污为一体的水务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运营闭合链条,实现全市域全流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
惠州市水务集团董事长吕小敏表示,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推进深化水务改革,落实“以水养水、以水治水”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全市污水处理设施整合,大力构建供排污“一张网”智慧运维管理,建立健全水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机制,为治污攻坚、水务发展筑好筑牢“改革硬底”。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叶石界
摄影 梁维春
制图 糜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