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打通农村基层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村里的大喇叭又响起来了
“从来没想到,隔了几十年,村里的大喇叭又能响起来了!”中午12点,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的李阿婆靠在门前晒太阳,眯着眼笑了,她说,有了大喇叭,感觉村里多了生气,“这才像个过年的样子嘛!“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大喇叭”是一段绕不开的珍贵的历史记忆。在上世纪六七年代,村干部通过“大喇叭”发通知、安排工作,农民则利用“大喇叭”来了解国家大事。作为上世纪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通信工具,“大喇叭”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信工具纷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响了几十年的“大喇叭”也逐渐沉寂下来了。
在手机、互联网年代,为啥还要花钱装古老的“大喇叭”?部分村民,特别是年轻的村民很不理解。松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火炎深有体会:“以前开家长会的时候,有人提出‘大喇叭’浪费钱、不如把那些钱用来修水利。现在手机上都能看到新闻了,还要‘大喇叭’干什么,反正各种各样的反对装‘大喇叭’的声音都有。”
每次听到这些声音,松林村的干部都会耐心解释:“现在手机、互联网虽然很方便,但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让人真假难辨,各种虚假信息大行其道,特别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他们不会用手机,那些国家大事、惠民政策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信息也看不到,通过‘大喇叭’这么一个平台,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让其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扩音器’,对营造和谐的邻里气氛具有很帮助。”
他认为,现在村里年轻人少,许多老人觉得冷清,孩子们也缺乏安全感,有了广播的确不一样了,有什么事喊一声就都来了。渐渐的,反对声少了,大家逐渐接受了“大喇叭”这一古老的新玩意。
记者来到松林村委会广播室,黄火炎正在和村干部探讨本星期广播要播放的相关内容。“根据镇政府的通知精神,要加强对村民交通安全意识方面的宣传,本星期的广播内容要播放交通安全意识方面的内容。”
“根据镇宣传办的通知精神,要加大力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在全体党员中做到全覆盖,正好可以利用村内大喇叭进行宣传,让党员在田间地头耕作也能学习到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村干部根据自己工作责任,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黄火炎认为,大喇叭要不断为农民传达好声音好政策,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同时也要加强对播出内容的审核,用白话、本地化播出,要让农民听得懂、听得进。
春节期间,更要利用好这个平台,让外出务工经商的群众参与进来,让他们轮流来做广播员,谈谈对村庄建设的想法,同时也可以让小孩参与进来,读自己写的作文、日记,谈谈对外面世界的期盼,播出外出务工不能回家的村民春节写给父母的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据了解,大崀是阳山县第一个在每条行政村设立都设立村内广播系统的乡镇,从2018年6月开始安装,现在全镇97条自然村已实现了全覆盖。广播尊重了村民的作息习惯,分早上9点、中午12点、晚上6点三个时段播出,每次20分钟到一个小时。广播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是向广大农民、党员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惠民措施,气候提醒,紧急事项的通知。既可以用话筒讲话,也可以用短信、电脑编辑文字,转化为语音播出。
村民唐金兆在村委会隔壁的竹木加工厂工作,作为中共党员,平时很关心党的方针政策,但是由于白天工作没多余时间,晚上回家要照顾家庭,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自从村内广播开通后,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工作学习两不无误。”
村内广播不但能够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也能广播紧急事情。松林村一村民不慎丢失驾驶证,正在他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村内广播播出了失物招领,村民顺利拿回了驾驶证。
阳山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大崀的经验证明,让“大喇叭”再响起来,可以及时将有关惠农政策、农业产业信息、科技知识、致富信息、天气预报、应急预警传递给广大群众,打通农村基层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瓶颈。在县、镇、村三级共同努力下,农村大喇叭广播系统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成了1个县级平台,13个乡镇平台,全县167个行政村(社区),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19年底,可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大喇叭广播村村响。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项仙君实习生/潘石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