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寒假来了,大学生也有家庭作业!网上比拼飞花令
读更好的书,走更远的路
寒假来临,广州大学全体学生的家庭作业,都少不了阅读中华经典篇目。“放假延续了在校的学习进展,我们打开中华经典诵读网站就能上慕课,学校还开通了内测的手机小程序,能与同学在网上比拼飞花令。”教育学院小学教育183班班长李君说,同学们自学积极性很高,不少还会在群里分享读书笔记。
这是广州大学一项探索了10年的教学改革:学习中华经典并将资源聚集网端,形成互联网+经典通识课程、阅读推广、教育评价“三维一体”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爱经典、读经典,借此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响应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不久前,这项由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牵头的《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高校“互联网+中华经典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评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浸润经典坚定文化自信
“大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有责任和自觉帮助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固化,使得学生今后走进社会,能有相对完整的中华经典知识储存,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回顾从2009年开始探索的中华经典教育,屈哨兵说起“初心”。
该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以互联网技术做支撑,把线上线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校外相结合。
在线上,开通中华经典诵读网站、开设系列国家级、省级中华经典教育视频公开课、慕课,例如“唐宋八大词人”“唐诗十二讲”“史记导读”“四书导读”;同时开发中华经典诵读学习APP手机软件,学生可以广泛开展中华经典的“微悦读”“移动读”“泛在读”;还开发“中华经典诵读考试软件”,使学生可以上机自主测评,培养他们审视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开阔视野。
去年11月,广州大学首届中华经典诵读会吸引了3000多名师生积极参与,学生组队将诗词曲赋与话剧,歌曲、舞蹈、演奏交融。在线下,广州大学中华经典教育形式多样,师生参与积极。例如推出“五个一百”活动,即一百篇经典诗文、一百部校园经典、一百场诵读活动、一百次经典讲坛、一百种经典研究及相关论著作品的出版,并覆盖全校设定中华经典教育1个必修学分。
屈哨兵介绍,目前广州大学6万余名学生受到中华经典教育浸润,专题资源点播平台和各类在线课程访问量已达28万人次。2010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特别贡献奖,以及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接下来广州大学还要开展学年礼活动,每个学年给学生开展专题活动,其中有一年的主题就是‘视野开阔’,培养学生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面向世界的勇气。”
人才培养一直是广州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来获得中学数学教学、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新组建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多项国家教学成果奖。
协同推广打造“书香品牌”
广州大学学生曹沁楠还记忆深刻,去年5月广州市市属高校大学生第七届“中华经典诵读”知识竞赛上,她脱颖而出获得最佳选手奖。“全市10所大学的选手表现精彩,我还记得用潮州话、粤语和普通话诵读《橘颂》,古筝伴奏《满江红》。”
“中华经典诵读”知识竞赛活动始于2012年,每年“世界读书日”期间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大学承办,影响了20多万大学生,是广州大学中华经典教育辐射推广的品牌活动之一。
“我们遴选出大中小学序列的百种经典书目,并将经典诵读活动辐射到广州地区其他高校和中小学。”屈哨兵说,学校开展“走进大学课程与教学体系、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走出国门”的“三走进一走出”推广活动,全方位、多样态开展中华经典教育。
从2010年以来,广州大学实施中华经典进中小学活动,连续8年在广州部分中小学开展诵读、诗文展演、“书香校园”评选、“十本好书”推荐等活动,平均每年有2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
走出国门广州大学也有探索。2014年以来,广州大学利用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共建,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合办的2所孔子学院,举办以中华经典诵读为主的“东方雅韵”等文化活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屈书记给我们每个宿舍送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希望我们能从经典诗文中体悟中华文化。”广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7级2班班长刘锦洁说,屈哨兵作为联系该班级的校领导,从大一开始引导全班31名同学读经典、品经典,在国际教育专业学习中实践拓展。
“以办教育的长远考量倡导中华经典教育,我们希望学生毕业二三十年后,即便专业知识已经过时更新,但还有深厚持久的文化自信作为人生发展的依托,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屈哨兵说。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