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美国的罪与罚: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的崩溃

2018-11-12 16:00:42
来源: 华尔街见闻

  【摘要】 依赖美国的罪与罚: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的崩溃

(原标题:依赖美国的罪与罚: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的崩溃)

大家好,欢迎来到见闻阅读。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依赖美国的罪与罚》(『世界経済危機 日本の罪と罰』(ダイヤモンド社、2008年))。本书作者是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

在这本书中,野口教授用犀利的语言、独到的视角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驳斥了日本经济下滑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经济遭受如此大的重创绝不仅仅是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国人的过度消费这些表面现象造成的,而是由支撑美国人可以过度消费的国家共同造成的。这些国家包括日本、中国和石油输出国,正是这些国家将庞大的贸易顺差回流到美国才支撑了美国人的过度消费,所以这些国家自然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共犯。

尽管这本书是以日本为中心研究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对策,但他的观点正在逐步地得到验证;从各国的危机对策上看,作者野口悠纪雄的一些观点正在被吸收和采纳。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作者的观点也非常鲜明,他认为:政府救济金融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应该从调整产业结构人手。在危机的大背景下,不能以危机为名实施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只是对腐朽产业的延命而已。不仅无助于解决目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反而会使危机持续时间延长,并为下一次更大的危机埋下祸根。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出口立国模式已经崩溃,依赖美国的罪与罚又是什么?

1为什么日本的股价会暴跌呢

日本的股价跌幅比美国大

首先概观一下股价的走势。如图1-1、图1-2所示,日本的股价下跌得很剧烈。

日美2008年11月下旬的股价水平与2007年夏季的水平相比,2008年11月25日日经平均指数为8323点,若将2007年7月最后一周的日经指数的平均值16978点定为100,则2008年11月25日的股价水平仅为49.0。2008年11月25日道琼斯平均指数是8497点,若将2007年7月最后一周的道琼斯平均指数13182点定为100,则2008年11月25日的股价水平为64.3。

由此可见,日本的股价跌幅远高于美国。当然,这种计算结果在不同时间段之间进行比较时,会得出不同的值。尽管如此,选取任何相同的两个时点进行比较,都会得出日本的股价跌幅大于美国的结论(若将2007年7月最后一周的股指平均值定义为100,那么2008年10月末日经指数对应的股价水平就为50.5,道琼斯指数对应的股价水平为70.8)。

日本的股价为什么如此暴跌?以下几种说法很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是“对岸失火”说。如果仅是“对岸失火”,日本的股价并不会如此暴跌。从现在发生的一切来看,问题的实质不仅仅是“美国的次级贷”问题,而是日本经济本质的问题。因此预计今后日本产生的问题会比美国更严重,日本股价跌幅会更大。只要我们能虚心坦诚地接受市场传递的信号,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二是“外资出逃”说(因改革意愿不强而引发外国投资者出逃,进而导致股价下跌)。外国投资者出逃是事实,但日本企业业绩恶化才是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改革意愿不强(“改革”只是政治口号,并不能改革日本的企业和日本经济的本质)。再有,因外国投资者卖出日本股票后将资金带回本国,这会导致日元贬值,而实际情况是——日元还在升值。因此,这种说法也过于草率,要理解日本股价暴跌的原因,还是有必要考察日本经济的运行机理的,因为这和国际资本流动问题紧密相关,因此问题显得复杂错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黑色星期一、亚洲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衰亡、IT泡沫破裂等重大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对于危机的当事者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从世界的大版图来看只是一个局部事件。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最大的经济危机,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与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相比,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深、波及面更广。所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前主席阿兰·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并不夸张,从日本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

急剧的日元升值

图1-3、图1-4显示的是日本外汇汇率的变动情况。

从长期来看,名义汇率在1985年6月为1美元兑换250日元,1985年9月广场协议1后日元迅速升值,到1987年年末1美元兑换120日元,之后直至90年代中期日元仍处于升值区间。从90年代中期到2007年夏季,美元对日元的汇率总体保持平稳,在110~120之间波动。也就是说在过去的20年间(1987年~2007年)日元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2007年夏季以后日元再次快速升值,2008年3月1美元兑换100日元。之后日元有所贬值,同年8月恢复到1美元兑换110日元水平。但2008年10月开始日元再次升值,11月25日升值到1美元兑换96日元。(关于汇率对贸易的影响,一般用实际汇率来考察,实际汇率是根据各国的物价上涨率调整后的汇率水平。实际汇率升值水平大幅度高于名义汇率的升值水平。)

微弱的景气复苏

日经指数的平均值于2008年10月27日刷新了泡沫经济以来的最低点(7162点)。其后股指保持稳定,但长期变动趋势并不稳定。

股指创新低是一种象征性的事件,至少可以判定日本经济又回到了2003年4月的水平。从构筑未来的基础这个观点来看,2002年以后的景气复苏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此轮的景气复苏是由出口增加所致的。出口增长的第一要素是美国的进口增加。其结果是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扩大到了不可持续的程度,也就是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扩张并不是无限的。

第二个要素是日元贬值。即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政府干预汇市扭曲宏观经济实现的,这仍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策略。总之,2002年以后的日本景气复苏是通过两个不可持续的异常条件实现的。

一般认为:2004年“日本经济真正进入复苏期”。作者对此还是存有疑义,并分别在2005年的《钻石周刊》上连载了“请虚心坦诚地看待经济现状”和“企业业绩回升并非真实”等文章,2006年8月将这些连载文章整理后,出版了单行本的《日本经济真的复活了吗?》。其实日本经济并没有真正复活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2002年以后的景气复苏是在极其脆弱的基础上实现的,现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有什么新的情况出现,而是早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已。

世界股价动荡暴跌其本质是经济泡沫的破裂。经济泡沫因国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金融则是相通的,所以股价下跌会在世界各国同时发生。

美国的泡沫表现形式为“住宅价格的上升、住宅贷款证券化商品和再证券化商品的增殖”。在中国和印度的股价因投机性交易而上涨。这些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也是通常讨论时的中心议题。

不过,日本发生的泡沫是以较难理解的形式表现的,连这到底是不是泡沫人们还没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异常的日元贬值,即使泡沫破裂后还在持续地影响着日本经济。

巨变的日本贸易收支

有一种观点认为:“2008年9月以后的股价下跌是一种异常象,并不能反映日本经济的基本面。”报刊上大量报道了这种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市场失灵”。市场的确是有失灵的时候,然而在理论上市场会对所有可能的信息做出反映,在作出“市场失灵”这个判断之前我们应该虚心倾听市场发出的警告。

2008年10月下旬股价下跌的直接原因是“出口企业年报预告收益大幅度下降”。造成出口企业收益下降的原因是出口量的减少和日元升值,这些并不是“发生了什么新事件”,只不过是被隐藏数年的问题暴露出来而已。

在贸易统计中,对日本出口总体下滑已经有了清楚的表述。2008年8月的贸易逆差为2360亿日元,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价格上涨导致进口大幅度增加和对美国出口大幅度减少(同比减少21.8%)。也就是说,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引发日本的赤字。

如表1-1所示,截止到2007年,日本贸易收支一直存在巨额的顺差。所以2008年8月的贸易逆差是令人惊愕的(在特定月度的贸易收支中,出现逆差也是最近的事情,每年1月份的贸易顺差都有减少的倾向,只有2006年1月出现逆差。虽说8月与其他月份相比贸易顺差也有减少的倾向,但并没有出现逆差,2007年8月的顺差额为8762亿日元)

20年前,日本贸易顺差扰乱世界经济的议题盛行,为此日本官民共同掀起了“削减顺差”的热潮。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颇有隔世之秋的感觉。8月的贸易逆差象征着日本贸易立国模式的终结。

日本贸易顺差归零

2008年9月贸易顺差为885亿日元,幸免逆差。但与2007年9月的17707亿日元顺差相比,减少了94.5%。10月份的逆差额为639亿日元,与2007年10月的11434亿日元的顺差相比,减少了15000亿日元。也就是说8、9、10三个月与2007年相比贸易顺差减少了10000亿日元以上。假如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的话,年度贸易顺差会减少12000亿日元。与2007年的贸易顺差相比较,年度贸易顺差接近零。

然而这并不值得惊讶,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是贸易顺差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取回去而已。

此次危机被称为“美国投资银行模式的崩溃”。如本书第6章所述,“美国将巨额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领域”,使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银行模式破产。而在另一面,也宣告了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的破产,这两者互为表里。

现在有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而日本经济是健康的”,其实他们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日本股价下跌的原因不是美国失火殃及了日本,而是日本经济本质问题的暴露。

所谓的本质问题就是保存至今的腐朽产业结构发生了问题。对此,作者把在《宝石周刊》连载过的文章整理后,于2007年出版了《造物幻想毁灭日本经济》一书。市场信号警示了腐朽产业结构的存续是不可能的,股价的暴跌也在告知摆脱腐朽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

2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的崩溃

丰田危机

2008年11月6日丰田汽车公布了2008~2009财年业绩预报,预报显示销售收入为6000亿日元,比上年度下降73.6%(参见表1-2)。

同年5月发表的年度业绩预报中,销售收入为16000亿日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减少29.5%)。其实,在11月6日之前丰田汽车已经向下调整了年度收益情况,但修正的幅度仅为数千亿日元,销售收入仍能保证在10000亿日元以上,与上年度相比约减少4~5成。丰田汽车6日发表的预报给市场以沉重的打击,7日上午东京股票市场全面下跌,丰田股票被疯狂抛售,所以称之为“丰田危机”。此前丰田汽车公司一直是增产增收的,2006~2007年度销售收入为22386亿日元,同比增长19.2%。2007~2008年度销售收入为22703亿日元,同比增长1.4%,年度营业收入跌破10000亿日元,是2001年以来的第一次。

不过,问题并不止于此,出口企业的业绩受汇率的影响较大,丰田汽车设定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105日元(参见表1-7)。而在下期预测中将假定汇率修订为1美元兑换100日元(此次的营业收入向下方调整与汇率向下调整有很大的关系)。今后1美元兑换100日元这种假定汇率也是不能完全保证的,2008年11月12日的汇率已经达到了1美元兑换95日元。如本书第6章所述,日元再次升值的可能性是不能否定的,因此按11月12日的汇率计算丰田汽车又减收2000亿日元左右。

再有,丰田汽车对欧元的假定汇率由1欧元兑换161日元修订为130日元,11月12日的实际汇率为1欧元兑换119日元。就丰田汽车而言,日元每升值1元,其营业收入就会减少60亿日元,因此按照11月12日的汇率计算丰田汽车约减少660亿日元的销售收入。

按照以上的分析,丰田汽车连6000亿日元的收入都无法保证,如果日元进一步升值,丰田汽车的销售收入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出现赤字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当然,丰田汽车的看家本领是削减成本,并以此规避利润的下滑,这样就会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下属的分包企业。

上市企业的收入骤减

当然企业销售收入减少不止丰田汽车一家,上市企业2008年半年报和年度预报于2008年10月末相继公布,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均下调了收入预期。据日本经济新闻社11月15日统计,在2008年4月~9月上市企业的半年报中,企业收入同比下降20.5%,下半年企业收入将进一步减少。预计上市企业年度减收24.8%。制造业(946家)经常性销售收入半年期(2008年4月~9月)减少26.2%,年度预计将减少30.8%(统计对象已公布半年报的上市企业1603家,银行等金融企业和新兴市场企业除外)。

另据新光综合研究所11月11日统计预测,东证一部上市企业837家年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2%,净利润同比下降22.8%,预计2008~2009财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1%,纯利润下降26.5%。其中汽车等运输机械行业下降27.6%,电机行业下降16.2%,出口关联企业的情况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业绩大幅下滑的出口产业

下面我们根据各行业数据,对具有代表性的出口产业加以观察。表1-2是汽车行业的半年报和年度预报业绩情况。从2008年4月~2008年9月的半年报数据来看,多数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0%以上,日产汽车降幅达48%。从2008年4月~2009年3月的年度预报数据来看,预计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均减少30%以上,日产汽车减少66%。也就是说,2008~2009财年,汽车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减少5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市场的销售数量减少。

表1-3是电机行业8家企业的半年报和年度预报业绩情况。从半年报上看,除日立、松下、三菱电机之外,其他企业的业绩均大幅度下滑。业绩滑坡较大的索尼同比下降64%,东芝亏损234亿日元(上年同期盈利825亿日元)。虽然表中没有体现,但东芝的纯利润从上年同期盈利456亿日元下滑到亏损384亿日元。从各家企业的年度预报上看,除日立、松下之外,各家企业均下调了预期收益。

电子零部件企业的半年报和年度预报业绩情况如表1-4所示,除日本电产之外各企业的业绩均有大幅度下滑。

电力企业的2008年度中期业绩决算报告如表1-5所示,东京电力等6家企业中期决算亏损,盈利企业的业绩与上年度相比也出现了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与出口关联企业减收相比,也有业绩创新高的企业,如表1-6所示。三菱商事、丸红等年度预计增加20%,业绩再创新高。

汇率左右企业的业绩

出口企业业绩恶化既有对美出口减少这一量的原因,也有汇率变动导致的价格原因。从销售额和利润上看,企业利润率的下滑远大于销售额的减少率,这才是企业业绩恶化的根本原因。

股价波动受企业业绩的影响,而企业的业绩又受制于汇率。日本股价受汇率的影响非常大,自2007年夏季以来两者的走势几乎完全同步。

如前所述,汇率每升值1日元,丰田汽车的年营业收入就会减少400亿日元、本田减少200亿日元、日产减少145亿日元、索尼减少40亿日元。2008年夏季各企业假定的汇率如表1-7所示,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换102日元的企业居多。其后,各企业根据日元升值走势对假定汇率进行了调整。?

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出口关联企业都因日元升值而减收,钢铁企业就是其中一例。原本钢材的出口金额与原料进口金额几乎是相当的,但由于进口资源价格上涨(铁矿石价格上涨了1倍、煤炭上涨了1.5倍),进口金额大幅度增加,因日元升值使企业收入增加。在2008~2009财年,神户制铁公司预期收入从原先的预期调高50亿日元至2000亿日元,新日本制铁的预期收入由4500亿日元调高到5600亿日元,JFE钢铁公司的预期收入由4500亿日元调高到5000亿日元。

“改革改变了日本”的说法是诓骗

近几年来,日本企业的收益状况持续改善,2007~2008财年所有东证一部的上市企业实现了连续六年的增产增收。

对此,有人用“日本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改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来解释。早在2005年也有一种主流的说法——“日本已经走出了长期不景气的低谷,开始步入新的增长阶段”,作为该看法的印证,股指也从2005年起显著回升。伴随股指的回升,“今后是日本的时代”这种声音也时有耳闻。

企业实力增强的重要表现是与其他企业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产品,并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非价格竞争力。如果日本企业实力真的增强了,因汇率变动导致企业收益大幅度下滑的现象就很难理解;因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的股价跌幅大于美国的现象就更难以理解。

“改革改变了日本”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诓骗,日本经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好转。出口增长不是通过提高日本出口产业自身竞争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扩大出口量和日元贬值来实现价格竞争力的提高。

景气复苏的基础脆弱

日元汇率在1970年夏季达到了历史性的低点,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除以各个贸易对象国相对于日本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上看,1985年广场协议前日元呈贬值趋势。

由日元贬值导致出口增加,自然会提升出口关联企业的业绩,另外美国住宅价格泡沫也助推了汽车消费,所以说景气复苏的基础是十分脆弱的或者说是被贴了金的。这是此轮股价暴跌的原因之一。

世界需求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恢复,可是汇率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是不可想象的,日本出口产业的出口业绩恢复到数年前的高点更是不敢想象的,这也是日本股价下跌的原因之一。

制造业正经受着双重打击,其一是世界需求(特别是美国的需求)减少导致销售额萎缩,其二是因日元升值导致的利润降低。尤其是日本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也宣告了日本支柱产业的现行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由此可见,“日本股价暴跌与日本经济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受美国景气衰退的间接影响”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应该说:“日本不是受美国的影响,而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参与者”。

外需依存

所谓的“外需依存”是指外需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外需是指来源于国外的需求,也就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如本书所述,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称为“贸易顺差”或“净出口”。外需依存是个动态概念,在2002年以来的景气复苏中,外需的贡献比较大。2008年1~3月的GDP增长率为0.8%,其中的0.5%是来源于外需的贡献。

在内需中,如果企业的设备投资是由于旺盛的海外需求引发的,则这部分投资需求也可以看做是间接的“外需依存”,2002年以来的景气复苏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外需依存”与“贸易依存度”是有区别的,“贸易依存度”是指进出口额占GDP的比率。

如表1-8所示,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与美国接近,在世界中属于比较低的国家。从出口依存度上看,2006年出口额占GDP的比率为14.9%,与韩国(36.7%)、中国(36.9%)、德国(38.8%)相比,算是相当低的(欧洲各国的出口依存度高是由于欧盟内部贸易比较活跃)。从进口依存度上看,日本(13.3%)低于美国(14.5%)。

无法摆脱的工业化阴影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瓦解和中国等新兴国家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并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使得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下降。

在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中,最大的受益者要属美国。2007年美国股指是1990年的5倍(参见图1-1),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是爱尔兰、英国、北欧诸国等。

然而,在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中,日本的产业结构并不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结构的最大变化就是进口结构的变化。日本经济的基本结构是进口原材料,将其加工为工业制成品,再将工业制成品出口到国外。作为该结构的反映,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初,粮食、原材料进口占总进口的3/4,工业制成品进口占1/4。

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基本结构特征发生了变化,两省基本持平,而现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率略高于粮食、原材料的比率。从进口商品的种类上看,机械类零部件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比较显著,1995年机械类零部件的进口额超过了原油进口额。

可是,日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新兴工业国家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相反,由于与新兴工业国家竞争而招致了国内产业疲软,这主要是受原有产业结构的制约。2007年日本的股指仅相当于1990年的40%(参见图1-1),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日本政府为了支撑原有的产业模式,就不得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日元贬值政策。也就是说,真正的结构改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而采取相反的经济政策。有人说:“小泉内阁实施了改革政策”,但从经济层面上看,他依然是用低利率和日元贬值政策保护原有产业结构。

不仅如此,由于长期持续采取异常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干预政策等——译者注),进而引发国际投机,即资本向高利率国家流动。这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日本股价暴跌的主要原因是日本采取“人为推动的日元贬值”的政策。股价暴跌只不过是向零泡沫状态的回归而已。这种回归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以美国次级贷问题为契机罢了。正因如此,如图1-2、图1-5所示,日本的股指跌幅比美国更大。那些把日本股价暴跌说成“受美国影响”的说法,就是在转嫁“日本经济政策失误”的责任。

3是“日本时代的到来”,还是日本的大危机

日本受的伤轻吗

在此次危机中,有很多人认为“日本受的伤比较轻”,日本持有的次级贷金融商品数量确实比较少,难道这就可以说日本经济受的伤轻吗?

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受到了欧美各国的批评,所以在美国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喊出“今后是日本的时代”的口号,这或许是日本人期待已久的事情。

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几乎看不到日本政治家们有危机意识和紧张感。麻生首相在2008年9月29日的就职演说中作了这样的表述——“日本经济三年即可痊愈”。然而,为什么经过三年日本经济就可以痊愈?

作者说,他没有看到任何依据。如本书所阐述的,如果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破产,他认为日本经济三年内是不可能重建的,而能不能重建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日本经济三年即可痊愈”的说法是很不准确的。在麻生首相演说中还有一句话——“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向”。这句话表明了麻生首相对此次经济危机的看法,即当下发生的经济危机是别人的事,是对岸失火。

麻生首相在9月25日联合国大会演说中说:“有关资本注入问题,可以借鉴日本经验。”不过,日本的经验并不值得那样炫耀。如本书所述,如果考虑到“日本经济中枢正在衰退”,作者认为“日本时代的到来”等言词只是句牢骚话而已。

帮助美国而有了风险?

三菱UFJ金融集团2008年9月22日决定为摩根士丹利出资9000亿日元,据说“如果没有这笔注资,摩根就会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可谓救人于危难之际。因为三菱UFJ金融集团暂缓了美国金融经济破产,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理应收到美国总统发来的感谢信。

或许三菱UFJ金融集团的高管已经收到了感谢信,甚至连普通股东也应该收到感谢信,因为这笔出资使三菱UFJ的股东们冒了巨大的风险。据说迄今为止日本金融机构持有的次级贷资产较少,所以日本的金融资产比较安全,只要有资本参与,就不可轻易下这样的结论。如果摩根持有的次级贷资产贬值,该银行的股价就会下跌,三菱UFJ持有的摩根资产就会缩水。作者认为美国的住宅价格还会下降,这种可能性还非常高。所以,三菱UFJ的股东们与摩根士丹利所背负的风险不无关系。

事实上,就在三菱UFJ与摩根刚刚达成每股25美元的出资合约后,摩根的股价就跌破了10美元。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三菱UFJ匆忙改为以优先股3的形式进行出资,而这样做并不是万无一失的。金融危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还不清楚,所以9000亿日元的未来价值也不好预测。既有摩根业绩复苏股价上升的可能性,也有分文不值的可能性。因为有人认为此次危机宣告了投资银行商业模式的终结,所以摩根很难像以前那样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长。不管怎么说,为了帮助美国,三菱UFJ无疑是冒着极大风险的。

然而,出资救助美国的不只是三菱UFJ金融集团,日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为了维系美国的赤字财政,日本将出口赚取的资金以投资的形式流回美国。美国人之所以能住上令人惊愕的豪宅(次级贷款是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但这些人质押担保的房屋的豪华程度令多数日本人感到吃惊),就是因为有日本以该方式提供的资金。有关美国次级贷的结构和它的来龙去脉将在本书第3章和第4章再作叙述。

4日本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不值得炫耀

日本不良资产的处理情况

有人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发生的金融危机相似,两者的确有许多共同点,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两次危机都是由过度投机引发的。

正因如此,“把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验教给美国”的说法时有耳闻。不仅麻生首相在联合国大会上说过此言,就连报刊的社论和有识之士也常常流露出此观点。

然而,作者认为:

日本的经验并不太值得炫耀。第一,日本应对危机过于迟缓,日本最初的资本注入是在股价泡沫破裂的8年后,而美国现在就已经应采取行动了。如果说“处理金融危机是需要速度的”,那日本的经验又能起到怎样的参考价值呢?只能是徒增笑柄而已。

第二,日本的不良资产处理是以极其不透明的方式进行的。如下所述,日本投入了多少公共资金、又以何种方式分担损失?这些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谓日本经验也只能说是日本的羞处。

迄今为止,好像美国并没有提出“让日本介绍经验”或“希望日本介绍经验”,如果收到美国的邀请,日本的羞处就会暴露于全世界。

首先,作者将日本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情况做个概观(详细说明,请参见野口悠纪雄著《战后日本经济史》,新潮社,2008年,第8章)。

政府最初采取的措施是:为了购买银行持有的不良债权,由各银行出资于1993年1月成立了“共同债权购买机构”,这只能说是个“幌子”。

购买不良资产的资金由各银行自行承担,最终的损失是待卖的机构债权,这样就将不良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隐藏起来,这只不过就是公认的“挂账”。“等待资产价格随时间的推移而回升”,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处理态度。

1995年为了处理住宅金融专门公司(以下简称“住专”)的不良资产,日本政府投入了6850亿日元的财政资金。不过,在国会审议这笔资金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最终通过了这笔财政注资,但大藏省的次官却引咎辞职了。

受到这个教训的日本政府在使用公共资金上是极其不透明的(详见下一项)。另外,处理不良资产的制度安排也是迂回曲折的,万般无奈之后,1999年日本政府设立了“整理回收机构”(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专业行政部门,隶属大藏省。——译者注)。

注入公共资金的总额有多少

1998年初BIS4(国际决算银行)要求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自有资本率必须达到8%以上,于是引起了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简称长银)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简称日债银)的经营危机。作为穷极之策,日本政府开始探讨为两家银行注入公共资金以提高其资本自有率。为此,1998年2月日本政府出台了《金融安定化法案》,同年3月日本政府为包括长银和日债银在内的21家银行注资18000亿日元。

然而,此次的银行注资过程是十分草率的。不仅长银接受了注资,就连被认定健康的银行也接受了注资。在国会质询会上,审查委员会的佐佐波杨子委员长竟然用“对个别银行的情况不了解”来搪塞。经过混乱的国会审议之后,1998年10月日本政府出台了《金融早期健全化法案》。同年10月、12月日本长银和日债银相继宣布破产而被国有化。1999年3月日本政府又为15家大型银行注资74600亿日元。

上述注资是储蓄保险机构以购买优先股的形式完成的,让人费解的是储蓄保险机构使用的资金是用国债券来补贴的。所谓的国债券是指替代现金支付而发行的国债凭证(实际的现金支付顺延到下一年度)。这样在预算上就不必增加发行新的国债。当储蓄保险机构需要现金时,向政府提出变现申请,再由国债基金以特别会计的形式支付资金。

尽管经过政府的两次资金注入,银行的不良资产也没有得到彻底的处理,日本银行的不良资产还在继续增加。这就说明:只要经济不景气还在持续,仅凭注资是解决不了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后日本又多次为银行注资,2003年理索纳银行还接受了日本政府的注资。

日本政府在解决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中动用了多少财政资金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个谜。金融机构的人说:“我们接受的政府注资总额约为250000亿日元。”在国会质询会上,也有人说:“政府投入了468000亿日元。”(例如2004年10月26日大出彰议员的《提问笔记》)而据会计检察院2001年度会计决算报告统计,“为稳定金融体系而投入的财政资金”总额为338730亿日元。

日本为解决金融危机到底注资了多少钱,回答可谓因人而异。假设日本处理金融危机的经验美国可以借鉴,那么,当美国问“日本财政投入了多少资金”时,你该如何回答是好呢?在自己都没弄明白的情况下,恐怕你的回答只能说:“花了多少了呢?不太清楚。”

对于大出议员的提问,政府的回答是“你不能单纯地计算总账,因各项业务的性质不同,不应该简单地合计加总”。那么,对“到底花多少”这个问题并没有做明确的回答。

国民负担了多少?又是怎样负担的呢

在政府的资金投入中,因金融机构不能返还而转为国民负担的金额约为100000亿日元,其中大部分投给了破产的长银和日债银两家银行。

那么,国民是怎样负担了这100000亿日元的呢?再有,既然国民负担了100000亿日元,也应该有100000亿日元的受益人,受益人到底是谁呢?能够马上回答出这个问题的人不太多(日本政府通过偿还储蓄保险机构的补贴国债,而使国民负担了这100000亿日元)。

也就是说,日本国民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被强加上了这100000亿日元的巨额负担。在处理住专事件时,因政府注资6850亿日元而引起了轩然大波,相反对这100000亿日元的问题却鲜有人问津。对此即便美国人说“日本的国民就像朝三暮四故事中的猴子”(假设他们知道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我们拿什么反驳。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也可以认为是国民负担。如把银行的不良资产偿还视为法人税上的亏空等。据作者的推算由此造成的国民负担约为390000亿日元(详见《战后日本经济史》第8章的标题6),不过除他本人之外还没有人将此视为国民负担。

因6850亿日元而引起轩然大波的日本国民,在100000亿日元面前却被巧妙地蒙骗了,这就是日本国民政策批判能力低下的佐证,所谓的“日本之耻”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