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手机维权存难点 是否“人为损坏”难鉴定
鲁中晨报-鲁中网3月3日讯(记者 刘文思)从2月20日刊发《3·15来临 本报征集线索帮你维权》起,本报接到了大量投诉。记者梳理近期投诉发现,消费者日常使用最频繁的手机一旦出现问题却不太容易维权,缺少权威的第三方检测、人为损坏难定义、旧规定已不符合新形势下维权需求等,成为消费者维权的三大难点。
张店市民韩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她有一部活动赠送的手机,使用几个月后出现了花屏、关机频繁等问题。她来到售后维修部检测,检测后客服人员告诉她,不确定是否是软件问题还是主机问题,需要返厂检测。返厂检测后,客服答复说,是屏幕出了问题,但他们发现韩女士的手机出现摔过的痕迹,存在人为损坏的可能,不给进行免费维修。市民刘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她购买的手机用了2年后频繁出现关机,并因无法开机导致资料丢失。刘女士认为是手机质量存在问题,但客服人员认为,有可能是手机下载了带有病毒的应用。刘女士想到鉴定维权,但她咨询发现,并没有一家权威第三方机构可以做出“到底是哪有问题”的认定。
记者咨询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目前有关手机的维权仍依据2001年出台的《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面对目前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现状,很多领域的维权依据存在空白。例如,三包期内,手机产品出现了问题,厂家却以“是软件问题不是硬件问题”拒绝三包。但手机到底是哪方面存在问题,目前的维权检测机构很难认定。
如果你熟悉靠设置陷阱、骗局生存的黑心商家套路,想通过曝光让更多的消费者减少上当;如果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维权遭遇重重阻碍,希望维护合法权益,你可以拨打晨报新闻热线3585000或记者电话,或者关注鲁中晨报官方微信发送消息向我们反馈,届时,本报将曝光行业内幕、揭秘潜规则,帮助消费者维权,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