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技创新资源独占鳌头 北上广深规划人口增长空间却不足1000万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新一轮的城市“抢人大战”又将打响,但超大城市人口竞争却呈现了不同的态势。
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中国GDP最高、人口最多的4个城市,是公认的一线城市。但同为超大城市的它们,在人口流动方面却呈现不同的状况,北京、上海在人口疏解的政策背景下,常住人口呈净流出状态,广州、深圳户籍政策较宽松,则正处于常住人口大幅增长的时期。
人口趋势分化,北京去年人口净流出16万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8%。根据有理数计算,相比上一年末,201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6.5万人。上海2018年末常住人口为2415.27万人,比上年减少3万以上。有分析认为,这两个城市常住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下降明显。
而在中国南边的两个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人口趋势,2018年末常住人口较上一年分别增加了40.6万人、21.2万人,常住人口分别达到1490.44万人、1274万人。
对于城市人口未来的发展,四座城市的想法也不一样。《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计划,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提到,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将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深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全市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1480万人。
也就是说,北上广深4座中国一线城市规划的常住人口规模为8280万人,以2018年末的人口数据计算,目前还有不到1000万的增长空间,且这1000万多在广州、深圳两城。这也部分解释了一线城市在城市规划导向及户籍政策的影响下人口流动的不同发展趋势。
城市机会:0.34%的国土面积上约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12.2%的GDP
从城市规划、政策的宏观层面可以看到人口流动趋势的潜在逻辑,而对于个体来说,决定去留的更多是城市提供给自己的发展空间及生活幸福指数。
2018年底,北上广深4城共有常住人口7333.91万人,而2018年4城GDP之和达11万亿元,相当于0.34%的国土面积上约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12.2%的GDP,这无疑是中国创造财富最多的4座城市。具体看,上海、北京作为直辖市,经济体量较深圳、广州更大;4座城市中,最年轻的深圳以7.5%的GDP增速领先,北上广的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趋同。
涌入一线城市的青年们都冀望于搭上这些经济快车,获得超出故友的成长速度,但除了工作也还有生活的需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2017年25974元)的2倍多;北京、上海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但广州、深圳两城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均高于北京、上海。消费支出是指住户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如果要降低,就需要节省开支。这一占比数值的差距也反映了各地生活环境的不同。
谁未来潜力大?创新能力各有所长
此外,在全国各城市都在“抢人”的背景下,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样是一个影响个人去留的重要因素,创新发展在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人口红利式微的背景下,各大城市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在高端、前沿产业抢占先机,获得人才红利、科技红利。
由多个城市科技管理部门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对全国20个城市的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北上深是中国创新水平最高的三个城市,广州排位第七,但创新指数增幅高于城市平均水平。
北上广深的科技创新资源在全国独占鳌头,但上述评价报告和部分城市2019年两会报告也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北京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科技与产业创新脱节问题并存,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够。广州市报告中指出该市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不高,龙头企业不多,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仍然不足。深圳市也报告了自身不足,即基础研究水平还比较薄弱,源头创新能力还不足。各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工作重点中都对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部署。
未来,北上广深还将继续占据中国创新发展的头部,面对不足1000万的规划人口增长空间和各异的生活环境,你又对哪儿动了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