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秋消费旺季,有电商平台推出了诱人的应季服装鞋帽“秒杀”及买赠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金秋消费旺季,有电商平台推出了诱人的应季服装鞋帽“秒杀”及买赠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这其中,有少数原本满心欢喜参与促销活动的消费者,发现到手的衣物竟然“变身”——尺码不符,与此同时,原来购买商品的链接内容也被“神奇”改变了,这让消费者难以维权。法律专业人士呼吁电商平台负起应有的监管责任。
购物后商品尺码变了
市民范女士在国内一家知名电商平台上看到,有商家近日促销秋冬季运动护踝用具,看到商品图片上显示为男女通用、尺寸为均码,就放心为孩子挑选了一套。实际到货后,她惊讶地发现货品是41号男款用品。孩子是女孩,根本就无法穿上这么大号的款式。而她向电商平台投诉该商家时,惊讶地发现自己订单中的图片链接,竟然显示的就是41号男款用品。平台要她出示维权证据,商家也说产品链接必须有尺码表,不可能后加尺码。因为无法提供维权证据,范女士至今也没有获得全额退款。
货不对版怪买家没看清
无独有偶,市民刘先生近日在国内一家电商平台上,看到有商家特价促销修身款羽绒服,他按照上面的尺码对照表购买了其中的大码(L)服装。但是到货后发现服装过瘦。他与售后沟通希望换大一码(XL)的服装时被告知,其他尺寸服装已全部售完,只能办理退货,而且要刘先生支付退货运费。他气愤地表示:尺码不准和货品不全是商家的责任,要买家支付运费的要求不合理。但是商家辩称在商品图片旁有小字提示顾客认清尺码,修身款服装建议买大一号,而且要承担退货费用。刘先生表示购买时根本没有见到有这样的提示内容。
留下证据方便维权
据服装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商家信用不佳,平时只能拿到厂家断码的低价甩货,但是在网站上却声称“均码货品”来销售。在误导消费者购买后,他们又设法把尺码错误的责任推给对方。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电商平台上有关买卖双方的尺码纠纷处理关键是举证责任。只有少数细心的顾客留下了原有的图片截屏,以及与商家反复核对尺寸的留言记录证据,维权时得到了电商平台的支持。
同时,法律专业人士也指出,电商平台对于商家篡改商品图片信息要进行监管,对于误导和欺诈行为要进行惩处。一旦出现纠纷,不能仅凭消费者之力维权。
本报记者 刘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