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导演竹内亮:让全世界了解真实的武汉

2020-07-02 11:05:00
来源:

  【摘要】 本报记者  邢晓婧凭借短片《南京抗疫现场》“出圈”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最新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如图)一经推出,立

本报记者  邢晓婧

凭借短片《南京抗疫现场》“出圈”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最新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如图)一经推出,立刻登顶“微博视频排行榜”全国首位,斩获“豆瓣热门电影排行榜”冠军,连他自己都忍不住在朋友圈打趣称,“这可能是历史上成本最低的作品”。一名外国导演如何展现出真实的武汉?竹内亮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称,“我有打开武汉人心灵的钥匙”。

选择中外观众都感兴趣的人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的数次采访中,竹内亮就不断提起“一定要去拍武汉”。正式出发前半个月,他在微博上向网友募集“住在武汉的故事”,为纪录片挑选拍摄对象。原本计划选择四五个人,没想到有一百多人报名,一下让竹内亮“犯了难”。“最基本的选择标准就是拍摄中国和外国观众都感兴趣的人物,”竹内亮告诉记者,“可是每个住在武汉的人背后都有独一无二的故事,选择起来非常困难”。竹内亮及其团队给应征者挨个打电话询问故事细节,内部多次讨论仍然无法确定拍摄人选。多次沟通后,又派编导先去武汉逐一和候选人当面交流,直到开机前最后一刻才最终决定出现在影片中的10位拍摄对象。这其中有疫情暴发前每天都要去华南海鲜市场进货的日料店老板、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护士、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普通人……竹内亮总结说,“他们都是典型的人物,中外观众都想知道他们的故事”。

“武汉太危险,你最好不要去”“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出发之前,竹内亮对武汉的情况“完全没有概念”,心里有些紧张。可6月初到武汉的第一天晚上,他看到当地百姓都在路边吃夜宵,市井气息一如当初,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竹内亮透露,“武汉让我感动的地方特别多”,“难以用语言表达”。沉默片刻,他开始回忆:一位名叫庄园的姑娘,从小把她带大的外公因为新冠肺炎而过世,姑娘含着泪说,“每当看到有人治愈出院,就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不能再多我外公一个”。还有一位看起来很乐观的护士,前一秒还在展现舞姿,可想起“家属来医院领遗物”的场景,瞬间泪崩。

竹内亮还提到第一位拍摄对象——每天都要去华南海鲜市场进货的日料店老板,见面后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放心!”这种不经意间的“客气”,让竹内亮觉得武汉人仍担心被外界认为“危险”。“我之所以要拍《好久不见,武汉》,就是想呈现出武汉的现状,让全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武汉”,竹内亮说。

拍到了其他人拍不到的内容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好久不见,武汉》长达一个小时,团队因影片长度“吵翻了”。竹内亮介绍说,从头参与的编导把素材看成“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剪”,想做一部两小时长的片子。而其他成员认为,短视频时代的观众普遍缺乏耐心,建议把片子剪成10集分开播出。最终,竹内亮拍板把长度定在1小时——2小时过长,短视频又缺乏连贯性。片子播出后,大量观众给竹内亮留言,几乎“零差评”。竹内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也曾担心因为对武汉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拍摄不到位,没想到播出之后效果这么好。特别是看到有观众说“拍出了真实的武汉”,让他“倍感荣幸”。竹内亮坦言,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但能让观众感到真实是对影片的一种认可。

其实除了竹内亮,也有很多其他导演聚焦武汉题材。竹内亮说他“一部也没看过”,因为“不想受到干扰”。谈起自己拍摄纪录片的特点和优势,竹内亮表示“我有打开武汉人心灵的钥匙”。他解释说,拍摄纪录片很多时候需要“从零开始了解”,而他们选择的拍摄对象原本就是他的“粉丝”。虽然是初次见面,但长年的良好互动仿佛就是“老友奔现”,即便在镜头面前,也能处于放松的状态。而对于其他拍摄团队来说,想在短短数日拍摄时间内打开拍摄对象的心灵“相当困难”,因此竹内亮自信拍到了其他人拍不到的内容。

今年还要再去一次武汉

疫情暴发以来,竹内亮及其团队已经拍摄了《南京抗疫现场》《我们的“疫”天》《世界的“疫”天》等十余部疫情主题相关短片。他希望《好久不见,武汉》是最后一部,接下来想把镜头对准“后疫情时代的科技生活”。

《好久不见,武汉》本周将在日本雅虎上线,已有日本媒体做了预热。竹内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日本人对武汉的了解还停留在今年2月,提起武汉还会害怕。如果这部片子可以帮助日本人多了解一些武汉的真实情况,他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在《好久不见,武汉》的最后,竹内亮说“今年还要再去一次武汉”。他告诉记者,按照惯例,每年年底都会在南京举办全国粉丝见面会,今年计划“在武汉办”,一方面希望为武汉的经济复苏略尽绵力,另一方面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战胜疫情的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