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总资产规模和投资渠道的日渐扩大,保险行业已成为市场上公认的大买家。不过在大资管新格局下,他们并未止步于买方,而是通过保险资管公司这个载体,更多地开始向卖方角色转型。中
随着总资产规模和投资渠道的日渐扩大,保险行业已成为市场上公认的大买家。不过在大资管新格局下,他们并未止步于买方,而是通过保险资管公司这个载体,更多地开始向卖方角色转型。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总资产规模达18.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45%,增速创近四年新高。随着保险资管新规的落地,保险资管公司在第三方业务领域将逐步渗透,与银行、券商等机构真正同台竞技的时刻来了。
业外第三方资金占比持续增长
近年来,金融业一批政策藩篱被逐步击破,令原本各自为政的资管行业由分割走向共融,也将习惯了丰衣足食的保险资管公司逼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即由原来的集团和行业内部资金托管人向全面的财富管理人转型。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总资产规模达到18.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45%,这一增速超过了同期整个保险行业的总资产增速。随着管理规模的增加,保险资管行业的管理费收入也实现快速增长,2019年管理费收入达到253亿元,同比增长37.27%。
规模放量背后,是明显改善的资金来源结构。目前,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母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业内其他保险机构、保险业外机构这三类。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业外第三方资金占比持续增长,其中,银行资金近6300亿元,基本养老金1564亿元,企业年金1.33万亿元,职业年金近2500亿元,养老保障产品超过9100亿元,其他资金近5000亿元。
从产品属性来看,目前保险资管产品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不动产债权计划、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另类产品,以及固定收益类、权益类、混合类及其他产品等组合类产品。
第三方业务是否持续增长,以及产品化程度有多高,是检验保险资管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注脚,更是开拓利润的利器。“从保险资管产品的认购比例来看,已经不是过去集团或行业内部消化的单一格局了,业务机构参与认购越多,说明保险资管公司的竞争力越大。”一家保险资管公司相关人士一语中的。
从“打猎”文化转向“耕种”文化
眼下,多数保险资管公司都在铆足了劲拓展第三方业务,动因则是近日发布、5月1日起实施的保险资管新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保险资管新规丰富了保险资管产品的配置空间和投资渠道,拓宽了销售对象和销售渠道,简化了发行机制。其中,明确保险资管产品面向合格个人投资者非公开销售,与其他资管产品保持一致。这将有助于保险资管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财富管理市场的竞争中去。
“这意味着,高净值客户将成为保险资管产品的销售对象。这将有助于为保险资管机构第三方业务带来新的规模和利润增长点。在现有机构业务基础上深耕细作,开发更多差异化、多元化的产品线,将保险客户转化为资管产品客户,有利于保险资管机构在竞争中占得有利位置。”一家保险资管公司总经理对上证报记者说。
让保险资管公司成为真正市场化的资管公司,并向国际大型资管公司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各保险资管公司的夙愿,也是监管部门一直以来的思路。银保监会资金部相关负责人近期在参加某论坛期间感慨道:保险资管公司应摆脱买方心态,强化服务属性,从“打猎”文化转向“耕种”文化,从“择时择势”扩展到“择企择人”。
“来自外部的竞争在加剧,券商、基金等资管机构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全面财富管理人转型。相比之下,虽然整个保险行业资产体量庞大,但在类投行业务领域,保险资管公司仍算是新兵,尤其是第三方业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行业集中度较高、交易流通机制待完善、项目深挖能力和主动营销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迎头赶上。”一位保险资管业资深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