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地香港互认基金开闸7周年,ETF互联互通重磅开启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7周年。两地互认基金运作近七年来,基金长期投资业绩不俗,管理规模不断扩大,两地投资者认可度持续提升,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果。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内地香港基金互认有利于海外投资者进一步投资A股市场,促进内地公募行业和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也有利于丰富境内投资者的跨境投资工具,满足他们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随着两地资本市场发展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增长,互认基金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运作已接近7年
互认基金成果显著
截至2022年一季末,已注册内地互认基金数量为50只,基金管理规模为1090.63亿元(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已注册香港互认基金达到115只,其中披露季报数据的10只产品规模合计为373.51亿元。
如今距离首批互认基金运作已经接近7年,两地互认基金皆有不俗的业绩。
截至6月20日,上述内地互认基金成立以来年化回报5.32%,成立以来回报最高的是汇丰晋信动态策略H,年化回报超过20%;上投摩根新兴动力H、易方达科翔、华宝动力组合等多只基金,年化回报也超过了15%,以较为优异的长期业绩,为香港地区投资者提供了不俗的回报。
由于当前港股市场仍在相对低位,港股互认基金的投资回报略逊一筹。
截至6月20日,港股互认基金自成立以来平均回报-2.82%,但也有摩根太平洋证券基金PRC-RMB HDG,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超过10%,惠理高息股票基金、摩根亚洲增长基金CNY HDG等,年化回报也超过8%,不少基金成立以来逆市斩获正收益。
谈及两地互认基金的发展,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李选表示,汇丰晋信基金希望通过将汇丰集团在两地的优秀产品于两地间进行推广,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沟通交流。
“促进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李选表示,汇丰晋信希望结合股东方的优势,为两地投资者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方案。对于香港投资者来说,有机会借道南下互认基金分享内地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红利。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则可进一步拓宽投资视野,将投资布局延伸至更多区域和领域。
华夏基金也表示,促进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国资管机构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进程,是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两地基金互认是这一趋势在基金领域的实践和体现。
“在很久以前,我们已经相信内地和香港的基金市场会越来越融合,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行健资产管理行政总裁颜伟华表示,在2010年行健的香港公募基金诞生之时,我们就选择了以香港作为基金的注册地,目标是等时机成熟、政策完备之后,进入中国市场。这在当时香港的基金市场绝对是“非主流”的设计。但正是这样的设计,在2015年建立基金互联互通机制的时候,行健宏扬中国基金能够成为首批与内地投资者见面的香港基金。
在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机制下,内地香港互认基金业务也受到了多家资管机构的高度重视。
华夏基金表示,华夏基金一直十分重视内地香港互认基金业务。2015年,华夏基金旗下华夏兴和和华夏回报率先成为“南下互认基金”,2021年,华夏基金子公司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的华夏精选固定收益配置基金成为“北上互认基金”。为了更好开展两地互认基金业务,华夏基金依托自身强大的投研优势、在国际投资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子公司华夏香港多年在香港市场建立的品牌影响力、跨境投资优势等做了很多工作。
颜伟华也表示,在基金销售上,我们想要在最短时间内把品牌推广出去,所以选择了与天弘基金深度合作、并以线上作为第一轮主打销售策略,这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种突破,因为当时香港市场最主流的销售模式还是银行门店和保险公司线下代销等渠道。在投研上,我们一直追求差异化的仓位部署,致力于通过原创基本面研究,构建与各主流指数成分股不一样的投资组合,发掘差异化的港股回报。此外,在与投资者的沟通方面,我们也尽可能更加贴近内地投资者的偏好,用一些多媒体、相对活泼的方式去传达市场信息。
“国际化战略利器”
互认基金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多家参与互认基金的机构表示,内地互认基金给两地资管机构带来了新的业务契机,为两地投资者带来更丰富投资工具,随着两地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互认基金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上投摩根基金表示,内地互认基金可面向香港投资者发售,长期以来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于内地金融市场的工具,也激励了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内地市场的投资优势,通过特色化的产品以及优秀的投资管理能力,为香港投资者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内地投资工具。
“随着陆港互通业务的不断发展成熟,两地投资者对互认基金认可度提高,未来互认基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上投摩根基金相关人士称,为了促进互认基金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内地互认基金差异化产品供给、强化核心投资能力、以及持续的品牌宣传与投资者教育将是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推动互认基金销售的关键因素。
“随着内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财富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颜伟华也表示,由于之前房地产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相对超配,我们相信未来房地产资产的比例会逐步下降,金融资产的比例会上升,终究会步入全球资产配置阶段,互认基金作为内地居民投资海外的渠道之一,长期来看前景广阔。
博时基金也表示,基金互认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中国资管机构的国际化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互认基金的业务模式,基金公司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绩优旗舰基金在境外销售,一方面节约了产品创设的各项成本,一方面也减少了历史业绩的积累时间,是基金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利器。参照海外资管机构的发展历史,基金互认在未来中资基金的出海之路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为了促进互认基金的长远发展,博时基金建议进一步简化互认基金的申请流程,不断扩充互认基金的数量与品类;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宽对互认基金的业务限制,进一步提升互认基金业务的灵活性,比如建议放松北上基金内地销售规模不超过50%的限制等。
事实上,早在2015年5月,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就内地与香港两地基金互认安排正式签署《监管合作备忘录》,中国证监会配套规则《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发布并于7月1日起施行。
当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注册共计7只互认基金,内地互认基金获批产品分别为华夏回报、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汇丰晋信大盘、广发行业领先,产品类型包含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香港互认基金首批为3只,分别是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行健宏扬中国基金、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产品类型分别为股票指数型、股票型、债券型。
表1:内地互认基金成立以来业绩和规模一览
(数据截止日:6月20日)
表2:香港互认基金成立以来业绩和规模一览
(数据截止日:6月20日)
互认基金上演“北热南冷” 多维度发力促业务向更高峰
2015年底正式启航的内地香港基金互认,至今运作已经接近7年,互认基金不仅业绩客观,更是“从零到N”获得显著发展,规模增长可观,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特点。
在规模和业绩双丰收的背后,也存在内地香港投资者差异较大、两个市场特征和规则不同、中资机构品牌力不足、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未来要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不少人士认为还需要多维度发力。
不少人士认为,互认基金市场的增长一方面需要基金管理人修炼扎实内功,力争为投资人提供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募基金和销售机构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广大投资者对于大类资产配置以及海外市场的认知。
基金互认产品规模节节攀升
呈现“北热南冷”
经历了7年多发展,内地相关互认基金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产品,规模都拥有可观增长,并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特点。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香港基金内地发行产品销售累计净汇出金额116.39亿元,而在互认基金初期的2016年1月份,当时这一数据仅仅4017.67万元,一路发展壮大,在2019年4月底首次突破净销售额突破100亿大关之后就一直维持,伴随着2020年、2021年结构性牛市,这一峰值发生在2020年4月30日,最高记录为175.55亿元。2022年虽然市场震荡,但前4月整体维持百亿以上的量级。
明显“南下”基金的销售不如“北上”资金,内地基金在香港发行销售数据较弱。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内地基金香港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入金额达到10.84亿元,这是2021年11月30日首次超过10亿级别以来,持续处于高位,而最早在2016年1月最初开闸之际累计净汇入金额仅2154.33万元,随后不断节节攀升,7年以来发生了巨变。
“南下基金的规模增长要显著落后于北上产品的规模增长,背后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地的投资者结构差异。”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李选进解释,内地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因此会比较偏向于通过包括北上基金在内的金融产品间接参与香港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投资。相对应的,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为主,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QFII、沪/深股通、债券通等更加直接的渠道和方式投资内地市场。
行健资产管理行政总裁颜伟华也有自己看法,他认为基金规模的增长和市况有关。“2016年初,在互联互通刚刚开始的一两天,A股就出现股灾和熔断。2017年市况相对平稳,销售数据也一路走强。2018年开始贸易摩擦,之后又出现疫情、战争。总的来说过去几年市场的景气度不算太好,波动也很大,在这个背景下,内地投资者去尝试之前没有涉猎过的香港基金、分销商去推荐不太熟悉的香港基金的动力都会受到影响。”
颜伟华表示,长远来看,内地居民财富管理、特别是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目前政策和基础设施已经大体上搭建完备,当市况恢复平稳,相信互认基金会迎来更好的机遇。
此外,上投摩根国际业务总监张昕认为,从投资人的行为角度来看,投资者会有天然偏好本土投资市场的倾向,因此互认基金作为一类跨境产品在大多数投资者组合占比中权重较小。另外,因两地市场的监管、税务等框架不同使得两地公募产品的形式也有不同,产品形式的不同,也对投资者选择互认基金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认基金市场的增长一方面需要基金管理人修炼扎实‘内功’,力争为投资人提供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募基金和销售机构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广大投资者对于大类资产配置以及海外市场的认知。”张昕表示。
营销、品牌、投资者教育一个不能少
多维度促进“互认基金”发展
虽然运作了7年多的基金互认业务已经获得较大发展,但背后也存在内地香港投资者差异较大、两个市场特征和规则不同、中资机构品牌力不足、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未来要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不少人士认为还需要多维度发力。
谈及基金互认发展,博时基金相关人士的观点具备代表性:一是南下基金在香港渠道上架较为困难。南下基金的在港销售主要受限于香港的银行渠道。香港的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对互认基金的认知较少,对于互认基金的推广较为困难。
第二、中资资管机构在香港零售市场的品牌还需进一步加强。南下基金的产品主要以中资资管公司的产品为主,而由于中资品牌的发展历史较短,出海时间不长,尚未能在香港零售市场树立起较好的品牌力。因此虽然南下互认的都是各个公司的旗舰产品,但实际的销售效果并不佳。另外一方面,在港的外资机构本身可以通过陆股通、QFIIRQFII等通道投资内地市场,境外类似的产品供给并不稀缺。
第三、投资者教育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虽然两地的互认基金都是公募基金,有着相似的监管理念与业务准则,但是两地的产品在信息披露、运作模式,包括语言习惯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给两地的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认知门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弥合两地市场的差异。
“两地市场的主要投资品种、市场特征、市场运作规则都有差异,这些差异提升了投资者对互认基金的认知成本,这个需要时间和环境去改善。”华夏基金相关人士也谈及两地市场差异问题。
实际上,不少人士认为,正是因为两地投资者在在资产配置需求、风险偏好、投资习惯有着较大的区别,未来需要围绕投资者特色来进行布局和创新,促进互认基金发展壮大。
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李选进总结香港市场投资者三大特色:第一、香港投资者对于多元资产配置需求较高,从香港市场的保有规模看,也是全球性主题产品大于区域性主题产品,区域性主题产品大于单一市场主题产品。第二、香港投资者更偏好中低风险产品,主要香港代销行的客户风险等级多集中在中低风险级别(3级以下)。第三、香港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直接投资内地市场。
“理念上的差异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业绩检验或投资者教育才能慢慢转变。而互认基金作为两地资管产品的补充,通过互认基金的窗口,可以让两地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更理解对方的市场,加强对不同市场的认知。”李选进表示,未来可将优秀的内地互认基金引入香港市场上多元资产配置策略的FOF产品中,以这种间接的方式不断提高香港投资者对于内地互认基金的认识程度。
上投摩根国际业务总监张昕也表示,内地及香港因两地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不同投资的风险偏好也有所差异。内地投资人更为看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及其在经济转型阶段投资具有长期增长潜能的行业。香港投资人则更为看重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所带来的稳健收益。互认基金机制满足了两地投资人分散风险并提高收益的投资需求。
“目前互认基金法规框架对引入两地基金的条件仍设置了较高的要求。未来若能够适度扩大基金准入的条件,可以将更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和产品提供给两地的投资人。” 张昕表示。
此外,行健资产管理行政总裁颜伟华则认为,“互认基金的数目还比较少,很多线上平台没有特别针对互认基金的窗口,在系统上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匹配的状况。例如一些基金收益排行榜,都没有把互认基金纳入其中。随着互认基金数目逐渐增多,期望各大平台未来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完善配套,将互认基金业务推向更高峰。”
大湾区理财通、ETF互挂、ETF通一个接着一个“产品端”互联互通步履不停过去几年里,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渐入佳境,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互联互通不断拓展边界。
从基金互认、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沪港ETF互挂,以及渐行渐近的ETF通,内地资本市场的放开,为香港内地两地金融机构打开新的想象空间,也给投资者提供更多跨境资产配置的选择。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互联互通机制需要政策与市场参与者的合力共同推动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各方都需要锻炼自身实力,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品类在境外的销售与服务,与此同时现有互联互通业务的限制会进一步方式,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开发。
跨境理财通带来新机遇
谈及跨境理财通业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给与了内地香港基金公司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跨境理财通业务的推出,对于促进内地和香港监管政策进一步融合,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推进,以及丰富内地和港澳地区投资者的投资选择,都具有重大意义。”华夏基金香港CEO甘添就表示,内地或港澳地区客户在本地开户,并根据对方的监管要求进行相应的客户尽调,对于未来客户端的对接流通和产品端的交流都能起到经验积累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对方的监管要求,为未来内地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础。
甘添还表示,跨境理财通双向交易是通过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对于搭建人民币跨境交收系统,积累资本项下交易经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都有巨大的帮助;此外,跨境理财通业务可以有效对接优质资源,实现共赢的局面,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港澳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业务契机。在此过程中,中资基金公司凭借自身的品牌认知度,市场熟悉程度,相信可以为两地金融互通贡献更多的力量。
博时国际相关人士也表示,跨境理财通带来的巨大商机,大湾区人口超过7,200万,GDP总值达2.2万亿美元,人口是香港的十倍,且是内地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居民的海外资产配置正处于起飞阶段,跨境理财通的政策落地为香港公募基金得以进入广阔的内地市场。跨境理财通为香港资产管理行业打通了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大湾区居民蓬勃的财富管理需求将不断助推行业发展,特别是香港公募基金的发展。
不仅如此,不少人士预测跨境理财通业务范围有望扩大。广发国际总经理上官鹏就认为,目前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开展限于低风险产品,未来随着时机的成熟,相信会逐渐加入更多的产品类型,为港澳居民投资内地理财产品、湾区居民投资港澳理财产品提供更多的资产类别选择。
“大湾区理财通可以使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跨境投资以及风险管理需求。” 大成国际相关人士表示,对中资基金公司来说,尤其是设立香港子公司的基金公司,相当于同时增加了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覆盖面,有利于做大资管规模。当前大湾区理财通主要集中在低风险业务,随着机制运行通畅,理财产品范围未来有望扩展至风险较高的债券型以及权益型产品。
不过,在宽阔的业务空间之下也对市场参与者提出了要求。
汇添富基金就表示,“大湾区理财通”对产品设计、客户服务、渠道管理、运营流程、风险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参与的中资基金公司必须提升相应的跨境服务竞争力。
国泰基金香港子公司国泰全球也表示,跨境理财通为境外基金公司引入境内投资者和境内资金打开了大门,创造更多资产管理机会和投资研究动力。跨境理财通实施以后,由于南向资金的可流通性更强,未来资金量可能会更大,势必成为境外基金增量业务的竞争重点,管理能力的受认程度也将更有效地被市场资金反映,能促使基金管理机构对自我投研实力有更深刻的思考与精进。
ETF互挂有望全球扩张
在内地香港股票互联互通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深港ETF互通和沪港ETF互通业务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开通。内地香港ETF互通机制是两地资本市场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积极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促进了两地交易所以及资管机构之间深度合作,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投资机遇。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先后有南方东英银华中证5G通信主题ETF、恒生嘉实沪深300指数ETF、嘉实恒生中国企业ETF、银华工银南方东英标普中国新经济行业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南方东英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等产品在香港、深圳、上海上市。
作为唯一同时参与沪港、深港ETF互挂的机构——南方东英基金相关人士表示,ETF互挂拓宽了南方东英的客户群体,“内地投资者在港股较为低迷的时期,反而趁低吸纳,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QDII-ETF)的份额自互挂以来大涨了10倍,也使得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的规模不降反升,成长为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恒生科技指数ETF。”
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对布局这一业务很有兴趣。博时基金就表示非常看好ETF互挂业务,“ETF互挂是ETF通的重要补充,希望未来能在此业务领域有所布局”。
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表示,从长远来看,内地香港ETF互通机制为A股市场与其他国家地区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探索出了一种新的途径,长期发展前景广阔,拓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已经与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相关的互联互通谅解备忘录,未来这种方式成熟后可以陆续推广到上述的国家和地区,帮助内地和境外投资者以低门槛高效率的方式配置丰富的境内外ETF产品,对于提升A股市场的长期对外开放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ETF通渐行渐近
为做大ETF带来契机
2022年5月27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进行联合公告,原则同意两地交易所将符合条件的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互联互通。这意味着,备受市场期待的ETF通正渐行渐近,给市场带来新空间。
“本次是两地交易所首次将陆港通标的从股票延伸到ETF领域,长期来看其发展空间和意义不亚于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表示,自内地香港股票互联互通机制开启以来,截至目前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1.6万亿元,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2万亿元,互联互通机制已成为中外投资者跨境资产配置的主要通道。
根据易方达基金初步测算,此次ETF互联互通机制对于海外投资者而言,目前陆股通标的有望纳入内地市场的80余只ETF,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而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香港市场有望纳入6只ETF,规模达3600亿港元。在互联互通成为外资配置A股主要途径的背景下,进一步丰富外资可投资品种并提高其投资便利性后,ETF市场有望迎来增量资金,推动ETF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林伟斌尤其认为,ETF纳入互联互通对于两地ETF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首先是丰富了投资品种,加深了两地资本市场的融合,可以增强两地市场对长期配置资金的吸引力;其次,将我国ETF市场的投资者群体扩大到境外,有助于改善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未来ETF的投资者中机构占比将有望提升,促进资本市场和资管行业的健康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最后,ETF的纳入有望进一步巩固香港离岸人民币理财中心地位,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博时基金相关人士也表达类似观点,虽然从短期看,由于目前ETF通准入标准较高,加之两地市场上已经有不少同类型的ETF存在,在ETF通的初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市场培育。但是从中长期看,ETF通进一步完善了互联互通的品类,给与了投资者更多的投资工具,同时也促进了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的相互融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中国资产的进一步推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不少投资人士认为,ETF通给ETF做大做强提供了契机。如鹏华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基金经理张羽翔认为,两地ETF将从“互挂时代”进入“互联互通时代”,也是互联互通机制扩容的又一标志事件。第一,纳入ETF则意味着为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配置途径。第二,ETF具备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度高、交易便捷等产品特征,也可以有效的分散个股风险敞口,符合外资投资理念和配置需求。第三,互联互通纳入行业ETF有利于海外投资者更加便利和精细化的布局A股细分行业和热门赛道。
“短期来看,境外投资者对内地市场的ETF认知和认可尚需要一定时间,在投资品种偏好方面也和内地存在差异。”南方基金相关人士认为,长期来看,ETF互联互通将为内地A股ETF做大做强提供机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ETF中,投向A股的基金合计规模超500亿元 ,体现了境外市场对A股ETF的投资需求,互联互通有望为内地A股ETF引入多样化的增量资金,预计将会有ETF借助此契机做大规模。
华夏基金还表示,通过ETF互联互通机制,投资者可以发现和挖掘彼此之间的优质企业,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发展,更好地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内地琳琅满目的行业主题ETF进入海外投资者的视野,能够更好地体现国内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逻辑和脉络,有利于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市场定价,真实反映优质企业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