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位新锐基金经理规模暴增 有的一年翻300倍 部分顶流却有点落寞
回顾2021年的基金行业,顶流基金经理们纷纷“走下神坛”,反而是一批新锐基金经理崭露头角,从四季报的规模变化来看,投资者正在“用脚投票”。一方面,相对极致的结构性行情给众多新锐基金经理带来了大展手脚的空间,凌厉鲜明、操作灵活的投资风格在2021年如鱼得水,众多新锐基金经理业绩出挑,进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涌入,规模迅速攀升,多位投资经验不足3年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在2021年跻身百亿基金经理之列,甚至有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一年翻了近300倍。
与此同时,由于风格切换和核心资产在去年春节后遭遇重挫,部分顶流基金经理们却在2021年稍显落寞,有曾经的千亿顶流回落到千亿体量之下,也有基金经理坦言2021年是投资理念和逻辑都受到重大挑战的一年。
多位新锐规模暴增
以包揽2021年公募冠亚军的前海开源基金经理崔宸龙为例,截至2021年末,崔宸龙的总管理规模达到了409.62亿元,相比2021年初的6.74亿元增长了近403亿元,一年翻了接近60倍。
他拿下冠军之位的代表作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在2021年下半年的规模增长尤其之快,截至年末的规模为258.16亿元,相比三季度末增长了91.87亿元;而在2020年末时,该基金的规模仅有4.84亿元。
紧随其后,拿下季军的宝盈优势产业也获得了大量投资者涌入,其基金经理陈金伟的管理总规模也在2021年末突破百亿大关,上升至122.60亿元,相比2020年末的0.41亿元翻了近300倍。
再比如去年崭露头角的华安基金刘畅畅,截至去年末,其管理规模已经增长至178.52亿元,相比年初的1.96亿元增长了176.54亿元,规模翻了超90倍;其管理的华安文体健康在2021年以近70%的年度收益、不到9%的最大回撤被投资者称为“画线派基金经理”。
上述有些夸张的翻倍数据,一方面有基数小的原因,即这些基金经理在一年前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手”,管理规模较小;另一方面也足以看出投资者对绩优基金追捧之狂热。
部分顶流规模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新生代们声名鹊起的同时,顶流基金经理们却在2021年稍显落寞。
例如,曾经的千亿顶流、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在2021年末的管理规模回落到千亿体量之下,截至2021年末总规模为978.5亿元,相比三季报的1029亿元减少了50.66亿元;此外,易方达张坤的规模在四季度小幅度减少至1019亿元;反而是由于不少资金抄底医药,使得“医药女神”葛兰的管理规模不断攀升,在2021年末增长至1103.39亿,不仅新晋千亿顶流,而且超过张坤排名第一。
拉大范围来看,据申万宏源研报数据,截至2021年末,管理规模前20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合计管理规模为9767.18亿元,占所有主动权益基金的23.76%,管理规模较三季报的9956.80亿元继续下降。
归根结底,这一变化大多源于顶流基金经理们在2021年的业绩普遍一般,曾经“浓眉大眼”的核心资产在2021年春节后遭遇重挫,消费、医药等基金重仓板块跌跌不休,而动辄500亿,甚至上千亿的巨大管理规模也让这些顶流基金经理们的调仓颇受限制。
在四季报中,多位基金经理都对此有一些回应,例如,张坤罕见地谈及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看法,认为“要做好投资,更重要的是盯着赛场,而不是盯着记分牌”;刘彦春在季报末尾为投资者,也为自己打气,“投资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保持耐心,价值总会回归”;向来文采飞扬的焦巍此次在季报中坦言,2021年是基金管理人投资理念和逻辑都受到重大挑战的一年,“本着强烈的求生欲,对市场的变化逻辑和投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做出了坚持和调整并行的举动。”
投资者“用脚投票”需多一分谨慎
无论是新锐基金经理的规模暴增,还是顶流基金经理的规模回落,规模增减的背后是投资者在“用脚投票”,业绩抢眼、资金涌入、规模大涨是这些顶流基金经理曾经的成名之路,也是这些新锐基金经理正在走的路。
但一旦管理规模大幅增加,基金经理往往会面临着如何拓宽管理半径的问题,俗话说船小好掉头,管理规模过大会对投资布局、调仓换股等都带来困难,这是这些顶流基金经理们正在面临的问题,也是这些新锐基金经理们即将或已经开始面临的问题。
此外,投资者往往在业绩跑出来之后才跟风买入,此时大多已经处于行情的后半段,很容易买在高点、追涨杀跌。这一现象在2021年初的消费基金、2022年初的新能源基金上已经有所体现。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会压着相同的韵脚,投资者在追捧明星基金经理时还需多一分谨慎。